今天是
餐馆提供公筷,倡导文明用餐
发布时间:2018-07-03   

民以食为天一直是中国人的祖训,食不厌精及美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从温饱奔向小康并正走向富裕,其中反映在餐桌上更为明显,各年龄段和各阶层的聚餐已成常态,利用聚餐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一直是中国人喜欢的方式。这些年来国人的餐桌文明也已进步不少,其中开车不喝酒、剩食打包等已经渐渐成为习惯,包括在餐厅里不抽烟,以及在年轻人中实施AA制也有一定的比例,节俭之风也呈上升势头。

但是就我每年回国参观考察学习的经历来说,中国的用餐文明还显得任重道远,其中特别突出的是餐桌上不使用公筷,因此在一个桌上,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群,几双乃至十几双筷子总是在一个盘子里搅来拌去,有的时候吃火锅等也明明有公用的勺子和筷子,但也不喜欢或不习惯使用,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筷子去“海底捞月”。有时东道主为了表现热情好客,也特别喜欢给人挟菜,或许一开始还使用公筷,但渐渐的挟菜的筷子也不是公筷,这时作为受邀方或是作为“嘉宾”的身份,你又不能拒绝,因为拒绝了就是不礼貌,有时还会扯出更严重的问题。往往是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婉拒喝酒,也可以婉拒喝饮料等,但是你一定不能婉拒人家挟过来的菜,很多主人要看你吃了一口后才放心,或者还等着你的一句评价。

注意,在这些礼节和习惯当中,其他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不使用公筷上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人还没有自觉使用公筷的意识,二是不少餐馆也没有提供公筷的规定和习惯,这就使得我们的用餐,包括家庭用餐,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粗放的状态当中,卫生问题尤其堪忧。

众所周知,病从口入,尤其是易传播易感染的病菌,比如我们平常会提到的重感冒等,还有幽门螺杆菌等,不少都是从口腔食道进入胃部的,更有一些不知名的疫病也是从口腔进入的,因此从理论上说,不使用公筷的聚餐用餐,实际上是大家的口水和病菌在相互传播,我们除了在享用美食之外,其实还在享用彼此的“口水”,十个人一桌,其实吃下了十个人的口水,只要想起这一点,你还会有享用美食的心情吗?也有人说这可能是危言耸听了吧,中国人不一直都是这样用餐的吗,也没见得大规模的疫情,但我想这还是有失于天真了,医学再怎么发达,疫病总是会“领先一步”走在医学的前面的,殊不知在“非典”流行期间,国内的餐厅几乎门可罗雀,即使有用餐者,人们也是小心翼翼并开始分食分餐了,但是很快地好了伤疤忘了痛,人们在进餐时依然还是老方一帖。

在西方,使用公筷或公用的刀叉调匙等早已成为习惯,西方人也很喜欢中餐,但他们在享用中餐时,也早已习惯使用公筷或类似于公筷的用具,日本用餐也是使用筷子,但都是分食制,因为意识和观念已经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了。现在我们要求在两人以上的餐桌上添加一双公筷,这于餐馆并不增加多少成本,于就餐者来讲,也并不有违于他们使用筷子的习惯,因为这不是在使用他们不熟悉的刀叉之类的。

因此正确的态度就是以预防为主,而使用公筷就是预防的一种措施,这就叫防患于未然,因为使用公筷,并不影响美食的质量,也不会影响心情。所以我在此呼吁有关方面,特别是工商、食品卫生监督、卫计部门以及餐饮管理部门等,要出台相应的规定,主要内容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每个餐厅都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公筷,对两人以上的餐桌必须摆放公筷,餐店服务员甚至要提醒用餐者“这是公筷”、“请使用公筷”等。

二是对不少全鸡全鸭等国人尤为喜欢的菜肴,要做好分切工作,一般习惯是先端上来给大家看过之后再去分切,然后要为大家分碗盛之。

三是要对青少年加强进一步的用餐文明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年轻父母在哺育下一代时更要注重进食卫生。因为上一代的父母可能习惯于嘴对嘴的喂食,甚至是老一辈咀嚼过之后再喂给孩子,这一些“陋习”必须杜绝。

四是有关部门更为严格地执行各项卫生和食品安全条例,要不定期地检查餐馆的卫生措施及执行情况,特别是对使用公筷这一环节也要加强督查,要树立先进典型,以在全社会推进普及使用公筷的文明习惯。

防病重于治病已成为我们国家健康的国策,那么从餐桌的文明开始做起,倡导使用公筷做起,尽量减少“口口相传”的疾病,让健康意识深入人心。

来源:    作者:陈静    编辑:董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