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劲引擎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信息化从数字化、网络化阶段发展到智能化阶段的重要抓手,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先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融合发展为特征,以服务业为主导、信息经济为引领、高端制造业为支撑的发展态势,政策体制优势、平台集聚优势、龙头企业优势、高校智力优势全省乃至全国领先,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
一、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相对薄弱环节
2014年,杭州提出以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一号工程”。2015年,杭州出台《杭州市智慧经济促进条例》,明确规定“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同年11月,《杭州市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又提:“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并力争有所突破,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产品等领域规模商用。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在金融服务、智慧终端、工业制造、智慧安防、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丰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服务。”2016年,杭州出台《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杭州要跟踪发展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同年9月,《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中提出强攻人工智能等中高端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硬件、人工智能软件、人工智能系统三大领域,建设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基地。2017年,《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公布,明确对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予以重点支持。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杭州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根据2017年度《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城市排行榜》显示,杭州各项指标表现优异,成为北京、上海、深圳之后的第四大热门人工智能发展城市。目前,产业主要分布在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大科技园、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浙大科技城)三个主要区域,已经集聚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新华三等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建成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云栖工程院等一批新型创新平台。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驱动力不足。杭州通用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匮乏,呈现出“设计强,制造弱”的态势。杭州集成电路设计的竞争力名列全国前列,全省85%以上的设计企业和95%以上的设计业务收入集中在杭州,也涌现出了士兰微、中天微、国芯科技等明星企业,但在芯片封测与制造领域则较为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链的构建和行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二是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发展有待加快。由于杭州服务型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无人机等领域的智能硬件生态尚未形成,产业链的系统性支持不足,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有待加强。特别是消费级人工智能产品和相关企业相对较少,对标深圳等城市,在无人机、自动驾驶领域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初创企业更是稀缺。三是相关领域标准缺失。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平台与应用之间的接口不相一致,且基本都是私有协议。网络、软硬件、数据、系统、测试评估等方面研发、应用、服务无章可循,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做强人工智能产业打造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劲引擎的建议
2018年10月,《杭州市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中心。12月,《杭州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百亿级产业。因此,为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杭州必须要以强烈的危机感,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为主线,抢抓机遇、主动布局、狠抓落地,构筑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先发优势,继续做强做大人工智能产业,为加快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提供强劲引擎。
(一)筑平台,打造一大产业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两大国家级示范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组合。以之江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小镇等创新平台为核心,以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串联产业功能区和应用示范区,以云栖小镇、青山湖科技城微纳智造小镇、萧山未来制造产业小镇、杭州(滨江)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等特色小镇为突破口,形成“一心两廊,带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产业特色集聚发展,努力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引领区。
(二)育产业,培育二大产业核心优势
1.强化应用前沿和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新优势。依托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云栖工程院等平台,重点加强未来网络计算和系统、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等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具备条件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世界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大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算法研究,突破人工智能发展鲁棒性、可解释性瓶颈。
2.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产业,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能级。依托中电海康、士兰微、中天微等企业,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加快培育GPU、FPGA、NPU等一批智能芯片设计及制造企业。积极利用杭州在智能控制、传感器领域的已有优势,加快完善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布局,支持企业开展传感器敏感材料、器件设计、系统集成、制造工艺和封装工艺的联合攻关,打造国际化传感器产业基地。
(三)深融合,推动三大领域融合发展
1.加快“人工智能”和“智能产品”融合,打造核心产业先发引领地。深化新型传感器、嵌入式软件、智能控制等技术在产品中的集成应用,探索建立智能机器人标准体系和安全规则。重点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网络化、智能化成套装备和工业机器人,完善智能机器人硬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协议标准以及安全使用标准,着力提升高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着力发展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穿戴设备和智能家电等家居产品,提升人机交互水平和体验感,推动传统家电和各类电子消费品的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推动汽车控制芯片、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应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中心。
2.加快“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融合,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实践地。以“应用引领+技术驱动”为双主线,推动生产装备的智能化升级,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升级。支持制造业企业广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提升落后的生产设备,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大力开展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提升装备智能化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传感技术、人机智能交互、自动识别、分布式控制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关键生产制造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3.加快“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融合,打造城市数字化示范地。推进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领域的应用,搭建城市智能监测、智能决策与智能预警平台,提高智慧民生和城市治理水平。积极对接智慧民生服务保障建设要求和部署,围绕群众的“衣、食、住、行、康、乐、育、游”等民生需求,重点推进智能城管、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能健康、智能教育等民生服务应用升级、优化扩容,鼓励各区(县)在商圈、景区、园区、社区等范围,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强化政企合作,推进人工智能应用项目落地。
(四)优环境,强化四大要素保障支撑
1.强化人才支撑。加大对高端,特别是企业稀缺领域的人才引培力度,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能够产业化并引领发展的创新团队及其核心成员。鼓励重点平台创办形式多样、差异化发展的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项目落户杭州。
2.加大资本支撑。加快打造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集聚平台,构建开放灵活的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和各类投资基金建立人工智能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优化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股权投资运作机制,扩大政府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引导金融资本向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倾斜。
3.提升服务支撑。以全要素、全产业、全区域数字化为方向,全力打造新数字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光纤入户和无线城市建设,加快推动5G商用,开展5G工业互联网、5G车联网等商用。加快部署物联网感知设施,NB-IoT(窄带物联网)城区全覆盖,推进公共服务、生产制造等领域;加快推进IPv6网络规模化商用,统筹区内云计算数据中心发展,探索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
4.实施重大项目支撑。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用地、用能、排放、创新等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点保障。探索建立数字经济重大项目社会化形成机制,逐步提高数字经济类产业化项目比率。健全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和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项目培育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及时跟踪项目的建设进展,确保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并建成达产。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