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历来是靠天吃饭,农民的经验是农业生产的法宝。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管是农民还是农业科技人员,都没有农业标准化的概念,我也一样。
我关注农业标准化问题,是从关注蔬菜农药残留开始的。1995年,我市发生了一起食用花菜引起的中毒事件,一户居民家庭全家被送进医院抢救。没过多久,上海又发生一起食用黄花苜蓿的中毒事件,中毒者超过90人。这两起中毒事件的元凶都是农药甲胺磷残留。
作为一个蔬菜科技工作者,自然非常关注这两起中毒事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台一些农药残留标准,尽管标准数量只是个位数,且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但已经明确禁止在蔬菜、水果上使用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那为何还会发生这些中毒事件呢?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到杭州市江干菜区进行调查,发现使用甲胺磷的情况比较普遍,当时位于江干区的杭州农药厂还主要生产甲胺磷。同时,我也随机抽了几个蔬菜样本,委托当时的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老师进行检测,结果全部样本都有甲胺磷残留。这一结果让我感到非常吃惊。
调查后,我马上撰写了调研报告《花菜中毒事件引出的思考》,并送到杭州日报社,希望引起媒体重视。当时杭州日报社农村部的编辑看了稿子说“反映的情况很重要,但时机似乎不够成熟”。我理解编辑的担心,当时就蔬菜供应而言,数量上仍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三个淡季还十分明显,如果 追求高质量高标准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蔬菜供应问题。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我删除了文中几个数据,后来编辑同意在《杭州日报》上进行发表。
而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蔬菜农药残留问题更加关注。我去江干菜区的亲戚家,告别回家时,亲戚送了我一些他们自家种的蔬菜。我随口问了一句“有没有打过农药”,亲戚说“昨天刚打的甲胺磷”。这让我认识到,农药残留问题就在每个人的身边,这个危及每个人生命安全的隐患必须引起重视。于是我又进一步调查,写了《绿色之忧虑—关于食用蔬菜污染的调查》调研报告,并发表在当时的《经济生活报》上。
这两篇报道得到了相关部门和杭城老百姓的关注和重视。大约在1996年上半年,当时的杭州市技术监督局、杭州市农业局着手启动农业标准化工作试点,由杭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具体承担,我则成为实施者。在市技术监督局和市农业局的支持下,我以解决农药残留为突破口,以蔬菜无公害生产为基本路径,开始尝试农业标准化工作。
在农业标准化工作实践中,影响最大的是实施市技术监督局牵头申报、国家技术监督局立项的“杭州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项目,我牵头制定了杭州无公害蔬菜系列标准,并负责项目核心示范区的示范工作任务,该项目1999年通过验收。
进入二十一世纪,蔬菜无公害生产已经为农民所接受,“放心菜”则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标准化,农业科技工作者也愿意结合农业标准化开展科研和推广工作,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因为有了5、6年的工作实践,对国内各地农业标准化工作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撰写了《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实现农村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从“建立健全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广泛开展质量认证活动”“正价农业标准化投入”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并将这篇材料提供给了民盟组织。没过多久,民盟市委会机关领导专门与我联系,就这篇材料进行深入沟通并组织调研,最后形成了民盟界别在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的集体提案。令人鼓舞的是,这篇提案得到了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建议都在后来的工作中得以采纳。
转眼间快二十年了,杭州市的农业标准化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杭州市农业标准化体系日趋完善,标准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农业产业,涉及的农业产业从蔬菜扩大到全部的农业产业。在标准制定方面,不仅制定市级地方标准,还牵头制定了省级地方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在农产品质量认证方面,截止2019年,全市有绿色食品企业110家,产品199个,1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这一系列成绩,让我这个老农业工作者倍感欣慰,农业不再是“凭经验种地、看天吃饭”;也让全市老百姓倍感放心,不再为菜篮里、餐桌上的农药残留发愁。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