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提案故事丨墨香之下的提案 见证了高新区的腾飞
发布时间:2020-12-24   杭州政协

翻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杭州市委员会七届一次会议提案的卷宗,一股墨香扑面而来。1997年,还是电脑尚未普及的时代,在一件件笔迹工整的提案里,有一件题为《加快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提案》,饱含着九三人对杭州高新区发展的期盼……

缘起:持续关注杭州高新区发展建设

九三学社作为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参政党,一直高度关注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杭州高新区建立伊始就不遗余力建言献策。1991年3月,高新区成立刚刚一年时间,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梅钧安,就在政协会议上以《积极推进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为题作大会发言,提出开发区“机构不健全,干部编制太少,与国内其它一些开发区相比,差距甚大”,建议“选派有开拓精神的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管委会,并赋予管委会必要的行政权力”。1993年市政协六届二次全会期间,时任市委书记李金明在九三学社界别组听取意见时,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徐连友谈到杭州行政面积过小,没有发展空间,提出按城市主导风向,向东向南跨钱塘江发展是最佳选择。1995年,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曹康铭在《联谊报》上发表文章,就杭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引进问题,提出要“立足于消化创新,引进的高新技术要有利于优化本地工业结构,促进高层次、高水平工业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提案:加快高新区建设刻不容缓

五届、六届政协九三学社界别组的政协委员们持续关注高新区发展建设,时间的齿轮缓慢地转到了1997年,厚积薄发之下,在杭州市政协七届一次全会上,九三学社市委会提交了题为《加快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提案》的集体提案。据领衔人、时任九三学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朱舟海回忆,为撰写好提案,九三学社界别组召集政协委员及一批社员专家,多次赴高新区考察调研,实地了解高新区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几经修改完善才最终定稿。提案认为,当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还较低,对促进杭州经济发展尚缺乏显示度和影响力,作为扩散高新技术的“辐射源”作用尚不明显。建议市委市政府要对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改善高新区的环境条件,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开发区与杭州传统企业融合发展,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家队伍培养,等等。提案提交政协全会后,不仅《杭州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办理,对提案提出的建议一一进行了采纳,不仅调整了高新区开发区区域范围,将原属钱江投资区的10.5平方公里的之江板块正式划归高新开发区开发和管理,还落实了管委会管理职权,设立了劳动人事局等9个局室,将开发区优惠政策延长到2000年……提案提出的建议一桩桩、一件件都得到了有效落实。

加速:跨江发展吹响腾飞集结号

提案办理虽然结束了,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高新区日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2002年,高新区和滨江区正式合并,既保留了高新区对产业、企业扶持的经济优势,又兼顾了滨江区居民管理、社会服务、设施配套等行政管理优势,高新区正式插上腾飞的翅膀,成为杭州创新发展的标杆、投资创业的沃土,走出了一条“产业业态、城市形态、人才生态”三态融合的发展之路。

来源:杭州政协    作者: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