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据文旅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图书总藏量达到117929.99万册。
全国政协委员潘家玮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智慧公共图书馆建设力度,推动更多馆藏资源由线下走向线上,让全民阅读更加深入、书香中国更加可期。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还没有明确智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标准。”潘家玮认为,智慧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制定标准,加强统筹规划。他建议,把智慧公共图书馆建设作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明确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以省为单位大力推进智慧公共图书馆建设,努力实现省、市、区(县、市)三级公共图书馆“一张网”,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而言,有法可依是依法而治的前提。潘家玮说,馆藏资源数字化和服务网络化是智慧图书馆的基础。目前《公共图书馆法》、《著作权法》等对通过网络借阅数字化馆藏资源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要加快完善智慧公共图书馆建设政策法规,厘清数字化馆藏资源借阅的边界,一是加强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协作,鼓励著作权人以多种形式支持数字化馆藏资源在线借阅;二是明确公共图书馆不同类型数字化馆藏资源同时在线借阅的人数要求,既满足全民阅读需求,又保护著作人权益;三是强化公共图书馆数字化馆藏资源在线借阅的技术保护,防止非法复制传播;四是组织各级图书馆集中采购“电子书”,降低图书馆运维成本等,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覆盖面。
强化联动要求,提升专业服务。潘家玮希望,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等互联互通,建立健全统一共享的数据库,让更多沉寂的专业资源“动起来”,推动最新理论、前沿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