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护士,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职业。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护士人数达501.8万人,其中男性护士占比3%,数量有所提升但比例仍然偏低。
长期以来,说到护士,很多人心目中浮现出的形象就是头戴燕尾帽的“小姐姐”。事实上,医疗机构也很需要男护士。比如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护士往往要抬运患者或者搬动大型医疗器械,这种情形下,男性更具有优势。此外,细心、观察力强等特点,也并非女性独有。男护士正日益成为不可缺少的职业群体。
男护士很重要,但实际情况是男护士稀缺。各大医科院校的护理专业,男生比例普遍很低,很多男生还是从别的专业调剂到护理专业。“入口”窄,“增量”自然不多。医疗机构在招聘男护士时,也遭遇了“用工荒”。
男护士数量少,跟这一职业的发展空间有关。护士职业的入行成长周期较长,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进入医院后,首先要经过3年左右的规范化轮转培训,然后再经过3至5年的实际工作,才能成长为具备扎实功力的护士。在这一阶段,护士的薪酬很难具有竞争力。等成长为成熟的护士后,又很容易触及职业体系的“天花板”。这些情况在客观上制约了男性选择护士职业。
要吸引更多男性成为护士,能否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当下的重点和难题。这需要医疗卫生系统为护理岗位建立更好的职业晋升发展路径。例如在一些国家,护士的在职教育体系较为完善,护士的学历越高,实践能力越强,就可以从事医学研究或护理行业的管理工作,相应的收入也会越高。从普遍情况看,护士基本在临床一线工作,熟悉病人的实际情况,对某些疾病的了解甚至不亚于主治医生。如果能充分利用护士的这一优势,为护士参与科研提供更多制度引导和激励,进而建立更完善的护士职业晋级体系,抬高这一职业的“天花板”,也有助于更多的男性选择护士职业。
没有哪一种职业是某种性别的专属。解决男护士稀缺的问题,就要增加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尤其是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对护士和男护士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更需要未雨绸缪。这既需要医校培养更多的男护士,更需要全社会对男护士的角色有更多认同感和接受度。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