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为基层减去“精致”的负担
发布时间:2025-07-16   浙江日报

近日,杭州通报的两起基层减负反面典型引人深思。据“杭州廉政网”通报,这两起案例为:杭州市交通运输局违规开展“枫桥式”执法示范基层站所创建活动;市消防救援支队向区县下达消防志愿者注册及活动指标并进行排名,导致基层被迫“拉人头”凑数。两起案例背后,都是换了身行头的形式主义在作祟。

这类翻新的形式主义,其首要特征就是爱穿漂亮“外衣”。关于杭州市交通局“枫桥式”执法示范站所创建一事,该活动标题是“特色品牌”“工作法”这类时髦词汇,扒开这层光鲜的外壳,里头正是早就被明文禁止的“创建示范活动”。形式主义借着创新的幌子卷土重来,好比给旧船刷层新漆就敢叫新舰,根本名不副实。

这种经过包装的形式主义还特别擅长玩数字猫腻。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向区县(市)下达志愿者发展注册人数和活动数量要求,把志愿者工作变成硬指标,注册人数、活动次数都要量化,最后还搞排名通报。志愿者精神本该是发自内心的,一旦变成任务指标,味道就变了,“拉人头”的志愿者活动也就成了摆拍式的走过场。消防救援支队还要求志愿者活动必须通过系统平台上传照片,使形式主义获得了“数字化”的加持。

为何这类形式主义屡禁不止?根源在于某些部门不仅政绩观歪了,还犯了懒政的毛病。创建示范活动、下达硬性指标,这些手段操作便捷并且见效迅速,极易打造出政绩的纸面繁荣景象。可当“创新”变成“取名头”,“规范”异化为“瞎折腾”,真正该干的为民实事,就被这些花架子和冷冰冰的数据给挤没了。基层干部整天忙着应付这些变着花样的指标和留痕要求,哪还有时间精力去联系群众、解决真问题?到头来,这些花里胡哨的表演不仅未能解决真问题,反而成为了问题本身。

要给基层减负,就得找准病根下猛药。上级部门得有勇气给自己“开刀”,果断清理自身制造的“精致”负担。不管干什么工作,当以“是否真正方便了群众”“是否切实解决了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以群众真实获得感为最终标尺。只有这样,基层减负才能真正见效,让各项工作活起来、火起来。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陈江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