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归根到底靠教育。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数字经济先行城市,杭州该如何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如何建设科技创新更强、产业能级更高、创新主体更活、创新生态更好的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
9月11日,市政协召开“请你来协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月度协商座谈会,市政协委员、区县(市)政协和院校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核心议题踊跃建言,贡献了不少“金点子”。
高校育人才,如何激活创新源头?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高等教育发展新高地的建设,既是杭州人才活力的“源泉”,更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
“杭州高等教育建设已实现跨越发展。”会上,市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肖锋回顾了近年来杭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北航中法航空学院、西电杭州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高校院所先后建成,高等教育实力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肖锋表示,“杭州应大幅推进‘三名工程’,吸引更多国内‘双一流’大学来杭开展研究生教育,与此同时,引进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杭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杭州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引才更要留才,除了明确发展人才的“硬指标”,打造人才向往的“软环境”同样关键。肖锋建议,杭州应持续迭代人才政策,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与青年创新人才的引育力度,对全时在杭工作的异地科创平台人员,落实杭州人才政策待遇与出国审批便利。
强化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持续探索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农工党杭州市委会提出了“打造多维度AI教育应用场景”的建议。如,通过政策引导或采购合作,鼓励本地科技企业,共同开发模块化AI教育应用组件,供学校和教师按需组合、快速搭建个性化教学场景,并优先开发移动端适配工具;推动在杭高校成立“AI+教育”联盟,组织省级人工智能试点区域学校开展跨区域结对交流,共享AI工具云账号、AI课程资源、师资资源三类核心资源等。
产学研转成果,有何妙招破局?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而校企地创新平台建设,则是实现这一融合的重要载体。通过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企业产业资源与地方政策资源,能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实体化平台与常态化合作机制。
为实现高校与企业间资源供需的精准对接,市政协委员、科技界别召集人汤一鹏提出“资源共享清单”模式。“由政府牵头,推动高校与企业梳理可共享资源,形成动态更新清单——高校明确大型科研仪器、实验室、数据库、科研团队的闲置时段与开放条件;企业标注中试基地、生产线、市场数据、技术需求的共享范围。”
西湖区政协副主席马冬娟则建议,立足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优势,构建“企业出题、平台答题、协同攻关”机制。“杭州应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基础上设立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发布平台,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开放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形成‘揭榜挂帅’机制。另外,还应组建跨平台、跨学科的创新联合体,集中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并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方式,激发企业、高校、平台等多方参与积极性。”
学科交叉激潜能,怎样探索新路径?
当代科学发展与技术突破,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下,越来越依赖多学科交叉融合。
民进杭州市委会以“优化交叉内容、突出地方特色”为核心,提出让学术研究精准对接地方需求的建议。如,在产业导向的硬核交叉领域,紧扣五大未来产业与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建设目标,开发“智能技术+垂直领域”“生命科学+数字技术”等课程模块,着力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产业场景的复合型人才;在文理商艺融合的特色交叉领域,依托杭州文创产业优势,支持杭州师范大学、浙大城市学院等高校开展“交互设计+人工智能”学位项目。
“建立跨学科协同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沈伟强调,应鼓励科研人员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联合攻关,营造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他建议,高校与科研院所需结合自身学科领域,积极举办学术论坛交流活动,聚焦前沿学术方向与技术难点,兼顾听众需求及学术深度与广度,共同确定学科交叉主题。通过此类交流,为各单位、团队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重大突破项目的立项奠定坚实基础。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