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水清岸绿幸福河——大运河生态绿廊重塑市民“水岸理想”
发布时间:2025-10-10   杭州日报

来自全国各地的健身爱好者齐聚大运河畔,沿着风景秀丽的大运河郊野绿道徒步。记者 李忠 摄

国庆中秋假期第四天,家住附近的陈彩煜来到沧舸桥上,操控着无人机给自己和大运河来了个亲密合影。

无人机传回镜头:桥下东侧,三五居民正在散步聊天,时不时有骑行的人穿过;西侧,一群装备齐全的钓鱼爱好者正在垂钓;不远处的大运河音乐公园,两对新人在草坪上举行婚礼……

沧舸桥是位于杭州拱墅区运河湾区域的一座人行桥,连接着大运河东西两岸。“大运河的水越来越干净,两岸的景观还这么漂亮,看着心里就高兴!”陈彩煜置身于河边绿道之中,谈着大运河的变化。

水是大运河的灵魂,岸是大运河的经络。昔日以“漕运”为核心功能的京杭大运河,几经变迁,经过近年来的生态修复和技术改造,早已不再是单一的交通线,而是融合生态、休闲、文化的城市客厅,引领着一座城市的全新生活方式。

一趟巡河与一套制度的背后

国庆中秋长假里,京杭大运河(上塘段)的社区河长、瓜山社区党委书记叶其杨,特意为自己安排了两天值班。他值班的主要内容就是——“巡河”。

从南边的北星桥到北面的杜子桥,全程1100米,叶其杨走一个来回大约需要半小时,要是途中发现问题,掏出手机拍照上传到“河长在线”App。

“晓英,找找看附近有没有木棍,拿一根过来。”巡河途中,叶其杨看到树上挂了一只风筝,就招呼同行的专职巡河网格员帮忙。随后,他点开“河长在线”App,在“问题上报”窗口提交了刚拍的照片。

一般来说,社区河长主要负责发现问题,但如果是自己或社区力所能及的事,叶其杨也会顺手处理掉。“就算遇到大问题也不怕,河长制的权责很清晰,还有跟踪反馈机制,我们不用担心问题石沉大海。”他语气笃定。

叶其杨的这份底气,来自“河长制”扎实而高效的执行——

河长们把责任扛在肩上。2021年以来,京杭运河的常态化巡查从未松懈:市级层面巡查已达196次,区级巡查381次,而镇街一级更是累计开展了7445次,层层压实,不留死角。

机制也在持续运转中不断完善。河长制的工作信息通报制度一直坚持执行,定期公布运河水环境状况、重点项目进展,确保信息透明、沟通顺畅。

制度本身也在升级。2024年底,杭州创新编制并印发了《京杭运河河长制工作规则》,系统梳理了运河省、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河长体系,深化明确了各级河长、联系部门以及市级职能部门等各自工作职责,创新建立了水质评价、环境巡查、信息通报、督促整改、履职评价、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为运河河长制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京杭运河河长制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也从原来的“4+10”(4个区+10个市级部门),扩展到了“4+16”,更多力量汇聚到一起,共同守护大运河。

2021年以来,市级河长已开展巡河并召开会议4次,参与省级河长巡河会议5次,一批难点问题在协调中逐步得到解决。

一河清水的答案与一场全域的共治

“以前这一块是粮油市场,紧挨着钢材市场,运河边则是居民种菜、养鸡鸭的地方,一到下雨天,水里那叫一个臭。”在瓜山住了些年头的人,提起从前的大运河,总免不了摇头。

转机始于“五水共治”——

2014年,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五水共治”,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推动全省“生态修复+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转型升级。京杭大运河也成为这场治水行动的重点对象。

沿线985户农村家庭接入了新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田间,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累计达74万亩;河道中,渔业增殖放流鱼苗4628万尾;78家工业园区企业完成了“污水零直排”整治……

近年来,通过信息化赋能、管网修复、河道整治等多维度发力,大运河实现了从“浊”到“清”、从“治”到“亲”的华丽蜕变。

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间,京杭运河(杭州段)的4个省控以上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4个交接断面也全部达标。“这个水质,已经和西湖的水质相当。”工作人员说。

根据2021年—2025年京杭运河“一河一策”年度计划,杭州“因河施策”,已累计推进治理项目379项,完成投资113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20%。确保水质达标、航道畅通、功能健全,成为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运河二通道”通航后,大型货船改走新线路,经八堡船闸进入钱塘江,不再穿行杭州城区,显著减轻了主航道的污染负荷。

一句“好幸福”与一座城市的“水岸理想”

大运河,不仅要“保起来”,更要“美起来”“活起来”。大运河水环境的改善和近岸绿色长廊的呈现,生动勾勒出了“城水共生”的宜人图景。

西安的刘女士带着儿子来杭州旅游,母子二人从武林码头登上水上巴士,一路向北。河风拂面,两岸风光如画卷般展开。

“住在这里的人该多幸福啊!”她由衷感叹。骑行的身影掠过树影,散步的市民闲话家常,在她眼中,每个人都在运河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如今的杭州运道,早已不只是一条河道,而是城市重要的滨水文化空间和人文纽带。”市绿道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省级绿道2号线的核心段落,这条精心打造的滨水廊道全长30.4公里,已被列为省级城市绿道,并在2024年成功获评“杭州市第一批共富游线”。

在提升过程中,运河两岸的业态被重新梳理,一批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创新店铺、跨界空间、时尚展馆和体验场所纷纷落地,让运道真正实现了“以游促产、以绿养城”的良性循环。

整个提升工程始终遵循“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理念。在保留原有自然基底的基础上,系统优化了运河及沿线五大区块的景观,整治了岸线,美化了公共空间,重塑了绿化层次。

这里也成为了全民健身的活力舞台。“新年走大运”等户外品牌活动接连上演,让运道不仅是风景线,更成为健康生活、绿色出行的重要载体。

与此同时,文化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上百个运河故事被挖掘整理,文博非遗元素融入沿线业态,各类文化活动常年不断,让千年文脉在当下焕发新生。

一河穿城,碧水青山,满城皆绿。这条蜿蜒流淌的生态绿廊,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景观功能,它正悄然重塑着杭州人的生活——在绿意中漫步,在文化中沉浸,在运动中焕发,在共生中前行。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徐林军 通讯员 李建勇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