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良渚文化村的“杭一末”咖啡店,每周四的“疯狂星期四代码日”总是座无虚席。一群年轻人围着笔记本电脑,时而激烈讨论争议,时而安静敲击代码。他们中,有独立开发者、自由设计师、跨境电商创业者,也有刚从大厂离职的“数字游民”。
“这群年轻人,是余杭的新活力,也是城市发展的新课题。”区政协委员虞洋表示。今年6月,他在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余杭留住数字游民、建设青年友好城市的提案》,引发热烈反响。
虞洋是良渚文化村的居民,也是数字游民社群的积极参与者。他在提案中写道:“余杭已成为数字游民向往的热土,但要让他们真正扎根,还需解决工作稳定性、政策适配性、社会融入度等现实问题。”
数据显示,仅良渚文化村一带,长期活跃的数字游民已超千人。然而,虞洋调研发现,数字游民面临“注册难、社保缺、归属感弱”等挑战。“一人公司”难以满足传统工商注册要求,灵活就业者参保渠道有限,职业发展缺乏系统支持。
“他们不是‘躺平一代’,而是追求自由与创造的新生产力。”虞洋在提案中呼吁:“余杭应积极为数字游民打造‘从游荡到定居’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提案提交后,区政协迅速将其列为重点协商议题,联动多部门,由团区委牵头,协同区人社局、良渚街道、区财政局等共同承接办理。
数字游民是青年人才的新形态,服务好他们,离不开空间、政策、生态等核心要素的支持。
空间怎么破题?良渚街道在玉鸟流苏万科创业产业园打造860平方米的“数字游民共享空间”,营造设施完善、使用便利、氛围轻松的创业环境;仓前街道推出24小时开放的“梦创社区”,提供免费工位、高速网络、创业辅导等服务;五常街道携手阿里巴巴上线“亲橙空间”,月租金低至500元,入驻率已达72%。
不仅如此,余杭持续推动“数字青年下乡”计划,将良渚新港村、百丈溪口村、黄湖青山村等乡村资源与数字游民需求对接。“乡村低物价、好环境,正好满足游民短居、研学的需求。”虞洋说。
政策如何赋能?团区委联合住建部门落地“青荷驿站”,为青年提供住宿保障,联合人社、财政部门,针对数字游民关注的个税返还、租房补贴申领、技能补贴等政策制度进行专题宣讲,并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范围。良渚新城出台《“数栖八条”专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办公补贴、研发补助等支持。
“政策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滴灌。”团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人社技能培训基地、培训站点,已开展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标注员等多场培训;同时,余杭在全省率先试点人工智能训练师的“一试双证”,推动职业技能标准、行业标准、企业人才标准互通互认机制,累计发放“双证”1828人,高技能人才最高可获3.6万元奖励。
生态何以显效?今年7月,“AdventureX2025青年黑客松大会”在未来科技城举办,吸引全球14个国家828名青年参赛,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黑客松赛事。这场赛事的起源,正是良渚“代码日”活动中诞生的社群BuildersUp。“数字游民需要的是舞台,而余杭给了我们灯光。”选手小李介绍,她开发的短剧作品在人民日报“视界”品牌发布,便是良渚数字游民社群孵化的成果。
从“数字游民”到“数字居民”。“杭一末”咖啡店的主理人胡磊早前也是一名数字游民,两年前在玉鸟集开了这家咖啡店,因店铺所在的玉鸟集街区拥有自然与城市共渡的特性,青年思想浪潮与古老文明在此折叠对话,咖啡店自然而然成为良渚众多数字游民信息碰撞、创意汇聚的“码头”。此外,随着@影视飓风Tim、@何同学、@世界冠军LGD、@爱喝茶的老路等新业界领袖人物扎根余杭,余杭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外亮眼,越来越多的博主、网红、UP主也选择来余杭“凑热闹”。
“数字游民不是‘异类’,而是城市创新的毛细血管。”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余杭正在通过挖掘典型故事、举办青年夜校等方式,不断推动社会认知转变,让数字游民从“客”变“主”,成为余杭的青年名片。
“五千年前,良渚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五千年后,余杭也要成为数字文明的沃土。”虞洋在提案结语中写道。如今,他的建议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余杭已初步形成“空间+政策+社群”三位一体的数字游民服务生态,正在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青年友好城市,每一个“漂泊的青春”都能在此扎根。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