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双面专家”背后的文物保护警示
发布时间:2025-10-29   杭州日报

一起系列盗掘、倒卖文物大案近日告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案是徐州市公安局迄今破获的涉文物犯罪中追缴文物种类最广、年代跨度最长、数量最多、等级最高,抓获嫌疑人数最多、专业水平最突出的案件。至2025年9月,该团伙最后一名成员被提起公诉,全案20余名犯罪分子全部落网。所追缴文物涵盖自7300年前北辛文化至民国时期,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总数达四千余件,包括汉代“三绝”之一的二百余块汉画像石,以及填补地方文献空白的明代徐州进士万崇德墓志铭等重要文物,整体规模堪比一座中型博物馆馆藏。

然而,本案最大“看点”不仅在于文物数量与等级,更在于犯罪主体的“专业性”。多名涉案者为文物考古从业者,利用专业知识使盗掘更隐蔽、手法更“精准”,极大增加侦破难度。

主犯关某为某大型文物艺术品鉴定公司鉴定师;另一主犯李某是业内公认的“文物通”,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文物勘探公司长期服务于文博系统考古勘探与修复,对徐州及周边文物资源了如指掌。令人震惊的是,李某多次扮演“双面角色”:白天考古,夜间盗墓,甚至暴力拆解汉画像石,造成不可逆破坏。犯罪嫌疑人刘某原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考古队探工,擅风水、精绘图,具有数十年勘探经验。这些本应守护文化遗产的“内行”,竟沦为盗掘破坏文物的“黑手”,其双面人生严重冲击职业伦理,令人愤慨。

案件侦破得益于公安机关的高度警觉与专业能力。2020年10月,侦查人员通过巡查发现一件沾泥锈、保存完好的弓形青铜器而引起高度重视,随后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多名有盗掘前科人员,逐步揭开集勘探、盗掘、倒卖、收藏于一体的全链条犯罪网络。在长达数年的追缴中,办案民警南下北上,不畏艰险,甚至由特警全程护卫押运重要文物,寸步不离守护国宝。作为汉文化发源地之一,徐州当地文物资源丰富,犯罪多发易发,当地公安近年组建专业核心团队,并定期对基层民警开展文物知识培训,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案件虽已告破,然而反思不应止步。必须看到,当前不少盗墓发生在国家尚未发现或未纳入保护的区域,暴露文物保护仍有盲区,亟须加强田野普查与系统梳理,织密保护网络。同时,应强化文物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伦理建设,完善行业监管,防范“内行作案”。还要善用民间专业力量,引导其成为文物保护的有力补充。此外,亟须提升全民文物保护与法治意识,形成社会共治格局,杜绝类似案件重演。

文物承载文明,传承文化,保护文物不仅是法律责任,更是时代使命。徐州系列文物大案警示我们:文物保护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唯有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凝聚共识,方能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与文化瑰宝。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