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不再是科幻!68岁偏瘫老人用“脑电波”端起水杯
发布时间:2025-10-29   都市快报

在浙江医院,陈先生体验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运动反馈康复训练技术。

在浙江医院康复治疗中心训练室内,68岁的陈先生正全神贯注盯着屏幕。他头上戴着一顶布满传感器的“帽子”,脑海中反复想象着一个简单的动作——“抬起左手”。就在他意念集中瞬间,旁边的一只机械手臂随之缓缓抬起,屏幕上的虚拟人物也同步完成了端杯喝水的动作。这一幕,并非科幻电影,而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卒中后瘫痪患者带来的康复新希望。

“对很多因脑卒中、脊髓损伤导致重度瘫痪的患者来说,传统康复手段常常会遇到瓶颈。因为他们的外周肌肉无法发出有效信号,康复设备难以启动,患者和家属都容易陷入焦虑。”浙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刘晓林主任医师说,“而现在,脑机接口技术绕开了受损的外周神经,直接与大脑‘对话’,实现了‘意念驱动康复’,为这些患者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从“想”到“动”:

重启运动功能的钥匙

陈先生因脑出血导致左侧偏瘫两个多月,左手肌力0级,意味着他的左手完全无法自主活动。在浙江医院,他体验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运动反馈康复训练技术。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当患者在大脑中“想象”某个动作时,其大脑运动皮层会产生特定的电信号,系统通过高精度电极帽捕捉这些微弱的信号,经过智能算法实时解码后,驱动外骨骼或功能性电刺激设备,辅助患者的瘫痪肢体完成动作。

“这就好比为大脑和瘫痪的肢体之间,架设了一座‘数字桥梁’。”刘晓林形象地解释,“每一次成功的‘意念—动作’反馈,都在反复刺激和强化大脑的神经通路,促进大脑功能重塑,这是康复的根本。”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陈先生的左手从完全不能动,到如今已经可以完成端杯子的动作,生活自理能力获得了质的飞跃。

技术优势:

突破传统康复的瓶颈

相较于传统康复,脑机接口技术究竟先进在何处?

首先,它突破了“零肌力”瓶颈。传统康复需要肌肉有微弱收缩才能进行,而脑机接口技术使完全瘫痪的肢体也有了被“唤醒”的可能。其次,它构建了一个“智能闭环”。从意念发出,到设备执行,再到实时视觉反馈,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学习强化环,大幅提升了神经重塑的效率。此外,游戏化的训练场景让原本枯燥的重复训练变得生动有趣,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参与度和依从性。

浙江医院的这项技术主要惠及以下几类患者。一是脑卒中患者,特别是处于恢复期、传统康复效果不佳、患肢肌力差的患者;二是脊髓损伤患者,为受损的神经通路建立新的“沟通捷径”;三是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帕金森病导致的“冻结步态”、认知障碍等也可从中获益。

“当然,患者需要具备清晰的意识和基本的理解能力,能够配合完成运动想象任务。”刘晓林补充道。

自2025年9月1日起,浙江省已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纳入医保项目,使得这一尖端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真正能够惠及广大普通家庭的可及方案。

科技赋能,让生命重获尊严。在浙江医院康复医学科这一坚实平台上,脑机接口技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悄然改变着神经康复的格局,为无数陷入困境的家庭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新希望。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陈雨虹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