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州人宗庆后
发布时间:2024-02-26   都市快报

4

婚后,宗庆后所在的校办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想方设法利用政策做各种生意。宗庆后先后在厂里面办过两个“厂中厂”,先是组装电度表,然后又卖电风扇,但都未有太大成功。

一晃又是七年过去了。

随着“承包责任制”在安徽小岗被实践成功后,一些城市里的企业也开始尝试这么做了。

1987年,杭州上城区文教局决定搞一个改革,就是把校办企业的经销部由私人来承包。为了创收,局里提出了一个很高的指标要求:承包者必须承诺完成年产值40万元,上交利润4万元。

4万元不是一个小数,要知道,在此之前,区里的其他校办企业每年也就赚几千块钱。

在上城区文教局一位副局长的支持下,宗庆后的名字被报了上去。

在公开选拔会上,宗庆后直接站起来发言说:我来承包,我承诺每年上交利润10万元!

现场愕然又哗然。更多的人是等着看这个已42岁的愣头青牛皮爆破。

这个经销部账户上的银行贷款债务已经有14万元,实际员工3个人:一个女会计,一个女出纳,一个空缺待入职的经理。

当初和宗庆后同在一个大院的6家校办企业里,宗庆后的这个是最不起眼也最糟糕的。

经销部最初的业务,是向上城区的中小学提供校簿、文具、拖把、扫帚等。宗庆后每天的工作,就是等着学校订货,然后骑着三轮车给各学校送货。

那时候是2分钱一个的橡皮、6分钱一个的作业簿,除去成本,一个只赚几厘钱。

靠这个文具来赚10万元利润肯定是不现实的。但优点在于几个月下来学校的路子熟了。

很快宗庆后从浙江湖州的一个冷饮厂,拉来了冰棍和汽水,搞冷饮批发。为此,经营部获得毛利近万元。

冷饮销售的成功,让宗庆后看到了自己拥有学校渠道的优势。这一成功经验后来被宗庆后不断复刻到自己的饮料经营中去,他可能是全中国对渠道为王理解最为到位的商人之一。

他很快从弟弟工作的“中国保灵”公司找到了新产品。

这家公司生产一种花粉口服液,据说有保健功能。在宗庆后弟弟的牵线下,他和保灵公司达成了合作,由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代销“中国花粉口服液”。

根据不少公开资料的表述,在这一年的最后三个多月里,经销部卖掉了120万盒花粉口服液,成为保灵公司的最大经销商。

到了经销部承包满一年的时候,宗庆后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436万元的经营业绩,上交了22.2万元的利润,十倍完成了营业目标,两倍完成了利润目标。而且他还顺手拿下了为保灵公司代加工的业务。这一举措也为他日后拿下杭州罐头食品厂,成为杭州市改革的一个重要事件埋下了伏笔。

宗庆后有了“能人”的称号。短短一年,宗庆后就造就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宗庆后想趁势开发出更多的产品,扩大销售。而保灵公司则只愿坚守花粉口服液,如宗庆后想搞其他产品,则合作中止。

是放弃刚刚找到的摇钱树,稳稳地拿看得到的钱?还是从头开始,自己投入,自己生产,全面自主。要么成功转型获利更丰,要么一败涂地,打回原形?

这样一道选择题显然没让宗庆后纠结太久。

他很快做出了决定。因为他已看明白一件事,保健品将会是未来国内最重要的一个财富赛道。

一直到二十多年后,宗庆后还在公司反复和员工说,我们要是能生产出一种让人吃得香、睡得着、拉得爽的产品,那就一定能发财。

5

说干就干。

他在浙江医科大学找了一位营养学的专家朱寿民教授,利用中医里面认为能健胃消食的山楂、桂圆、红枣等食物,搭配了一个健胃消食的配方;然后又请胡庆余堂的技术能手张宏辉配置成口服液;再邀请了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顾馥恩,优化生产流程和改良生产线,开发出了口服液的生产线。

在挖胡庆余堂的张宏辉时,宗庆后把刚刚奖励给自己的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让给了张宏辉。要知道,当时他们自己家还是在学校借住,在教室里面搭铺睡觉的。

那套房子,本来是宗庆后一家渴盼已久的,而宗庆后大笔一挥就送人了。

要知道,那一年是1988年,三室一厅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豪宅”了。

在产品出来前,他还和杭州日报联手在1988年6月16日《杭州日报》4版上登出一则有奖征名启事,全文如下:

请您为它起个好名字

一种高效能营养液,已在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试制成功,特向社会各界征集产品名称及商标图案。

本产品以龙眼、莲子、红枣、米仁、胡桃、枸杞、鸡肝、鸡蛋、蜂蜜等天然食品为原料,按照中国传统食疗原理和现代营养学原则提取和精炼而成。液体呈金黄色,含有20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养血补气,明目安神,补肝肾、健脾胃之功能,有助于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了让这一儿童营养液的“新生儿”有个富有意境和时代感的名字,特向社会各界征求。要求文字组合为两个字;商标图案引人入胜。有志应征者须提供彩稿及简要设计思想。一经采用,给予500元奖金,前十名给予纪念品。应征稿恕不退稿。征集时间:即日起至6月25日止(以当地邮局邮戳为准)来稿贴足邮票,寄杭州市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本市清泰街160号)联系人:宗庆后。

最后征集到了近60个名字,当这些名字被写到黑板上时,时任杭州日报记者的朱建苏一眼相中了上城区少年宫朱松林取的“娃哈哈”这个名字,扯着嗓门喊:“娃哈哈好,这名字有特色。”

就这样,一个让杭州人自豪了几十年的品牌名字出现了。在当时,还没有给商品做定位意识的年代,宗庆后清晰地为自己的新产品做了一个标识:儿童保健品。并最终如杰特·特劳特在《定位》中所阐述的那样,一个好产品必须赢得用户心智,娃哈哈最终成为中国最具价值的民营品牌之一,2013年“娃哈哈”品牌估值220亿元人民币。

1990年11月25日,《杭州日报》上刊登了“杭州市1989年度科技进步奖励项目”名单。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名列二等奖第八位,申请人为朱寿民、宗庆后、林翠玉、张宏辉。

好的名字,过硬的技术都有了,剩下来又到了选择时刻。

要不要投重金做品牌?这些投下去的钱,能带回销售吗?

但做生意有时候没有太多可以假设与预设的,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商人的直觉。在这一点上,宗庆后绝对是有天赋的。

他把全副身家都用来投广告,甚至是借钱来投广告。尽管身边不乏这样的担心,钱投下去没用怎么办?

1990年,娃哈哈的广告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由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陈汉元策划的“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词从此红遍大江南北,让大家记住了娃哈哈。

在那个好产品还不多、好广告文案也少见的年代,娃哈哈横空出世,立即被全国经销商疯抢。1990年,娃哈哈销售破亿元,利润2212万元。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陈欣文 程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