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
Q: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应用很火,杭州市民政局推出了“杭民星”智能体,请问“杭民星”能提供什么服务,给市民带来怎样的便利呢?
A:
今年3月,杭州市民政局上线了专属服务的智能体,叫“杭民星”。“杭民星”主要是依托杭州城市大脑智能中枢,接入DeepSeek等主流大模型,构建了“公众服务+政务协作”双轮驱动的智慧治理体系。通过多场景应用、多模态融合、多渠道透出,推动民政工作全面进入一个智能AI时代。主要功能有三个:
第一是“智能问答”,打造民政业务的“百事通”。构建一个民政行业的知识库,首创了民政大模型微调的数据集,这个数据集现在有40多万条对话语料训练,可以将复杂政策翻译成“大白话”,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应用,实现民政业务咨询“秒级响应”。特别是针对一些老年人“杭民星”还设置了“长辈模式”,支持放大字体、语音播报。就是这样一些功能。
第二是“智能办事”,实现民政服务“一键通”。做到民政服务事项“不见面、网上办、零跑腿”。比如“婚姻登记”,“杭民星”就能及时告知政策情况并提供在线预约,支持全城通办、就近登记。通过语音识别,针对结婚、离婚的不同需求,提供动效祝福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等等,有效实现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的融合。
第三是“智能查询”,成为民政信息的“资源站”。比如,收录全市5500多家养老服务机构、9500多条道路信息,提供社会组织登记、非法社会组织取缔查询等信息,在“杭民星”上面可以做到实时匹配、实时调取。
第四是“智能审核”,就是辅助民政办公“好帮手”。建立惠民资金风险智控模型,实现资金到账、重复发放、互斥碰撞、关联享受等预警排查,实现线上的闭环管理,今年已经累计分析数据320多万条,有效防范和及时纠正“漏发、多发、错发”等一些问题,通过这个模型发现了2093个问题并落实闭环整改。
下一步,杭州市民政局将持续优化“杭民星”智能体,通过扩充多模态语料库、增强自然语言处理的算法,提高政务服务的响应度和精准度。杭州市民政局将针对困境儿童帮扶,上线孤独症儿童的孤独症测评及AI心理陪伴的功能,帮助家长科学识别儿童特殊需求,提供早期的一种干预和指导,同时也让儿童得到专业的情绪疏导和情感陪伴。再如,要创新“AI数智预审”,特别在地名命名审核、社会组织年检等方面扩充应用,通过这样一个智能化的智能体全面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Q:
“行动计划”中提到了“市域养老服务全城通享行动”,请详细解读一下“全城通吃”“全城通学”“全城通游”等服务。
A:
推出“市域养老服务全城通享行动”主要是希望通过优化“全城通吃”服务、拓展“全城通学”服务和探索“全城通游”服务,推动养老服务全城通享,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一是优化“全城通吃”的服务。主要是制定老年助餐服务赋星管理办法,深化“全城通”智慧助餐体系建设,推动“全城跨区县的通吃、优惠的通享”。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老年食堂向社区食堂转型升级,提供“全龄友好”的助餐服务。争取到2027年,有老年助餐需求的村(社区)服务基本覆盖。
二是拓展“全城通学”服务。主要是加强老年教育平台的合作交流,依托老年电大,引进优质课程资源,丰富老年人学习的内容。特别是打破区县市这个区域的壁垒,探索整合区、县(市)特别是主城区老年教育教学点资源,实现老年人就近入学。依托省老年电视大学、市老年教育联盟讲师团等资源,开展全市各教学点选课送课服务,打造8到10个社区示范教学点。鼓励各地通过“缤纷银龄”等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
三是探索“全城通游”服务。围绕“乐龄行走 学在旅途”等主题,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打造“全城通游”银发乐游品牌,推出10条以上覆盖文化传承、生态康养、乡村振兴、科技体验等主题的精品线路,探索“安全普惠、特色鲜明、学游结合”的杭州银发文旅新模式。
Q:
大家都知道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想了解一下杭州未来几年之内在这一块上有什么主要的改革举措?
A:
近年来,杭州市民政局始终以促进困难群众共同富裕为目标,持续推进“弱有众扶”的社会救助综合改革,也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也显著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比如:目前全市的低保标准已经达到1301元,这个标准目前是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今后几年,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以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为主要抓手,构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体系,推动各项帮扶举措更加公平、均衡、可持续。今后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推进落实。
第一是扩大救助范围,推动从“兜底对象”向“低收入人口”延伸。杭州市民政局将持续优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功能,构建分层分类对象认定和需求评估体系,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识别、风险主动预警、需求智能匹配。同时,也将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家庭的认定,研究制定低收入人口综合帮扶政策,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第二是整合多方力量,推动从“政府为主”向“弱有众扶”转变。这也是一直要坚持下去的综合改革,杭州市民政局将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共助格局,持续推进“弱有众扶”优享工程,推动各项救助政策有效衔接,深化救助与慈善融合,统筹提升综合保障水平。比如,这几年杭州市民政局充分发挥了慈善资金的作用,持续推出了“善居工程”项目,目前已为2000余户困难家庭居室进行了改造,这项工作在今后下一步也要加大力度,继续扩面,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居住的环境得到改善。
第三是拓展服务功能,推动从“单一救助”向“多元帮扶”转变。杭州市民政局将深入实施“帮一帮”服务类社会救助助力共同富裕三年行动计划,将全面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出台系列标准,围绕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分层分类开展救助帮扶项目,不断提升综合救助服务水平。比如,在“促发展”方面,推出“幸福增收”的计划,将帮助低收入群体通过就业来实现增收,助力共富;在“防风险”方面,也将为困难群众定制“众扶保”商业保险项目,帮助困难群体提升致贫返贫风险抵御能力。
Q:
今天的全市民政会议上,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向市民政局授牌。市民政局就此成为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华东合作单位。请问,授牌之后会对全市的民政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A:
接下来,杭州市民政局将以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在华东地区唯一的“合作单位”挂牌为契机,坚持“立足杭州、辐射华东、服务全国”的目标定位,发挥双方优势,构建战略性、常态化合作机制,努力探索部市合作新模式。
一、加强课题研究合作。围绕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选题,结合基层民政事业发展的实践需求,会同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等专家,每年联合承担完成1-2项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优先推荐参加“全国民政论坛”交流。
二、加强地方民政创新实践。鼓励国家级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落地转化为基层民政工作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民政工作的创新实践做法的典型经验,依托《中国民政》、“中国民政”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体矩阵,提炼宣传基层民政工作创新实践做法,不断提升和扩大部市合作成效。
三、加强人才联合培养。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可每年安排1-2名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到市民政局参与基层民政工作实践,市民发中心将给予办公场所等必要的保障。市民政局可择优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挂职锻炼。市民发中心单独设置政策调研科室,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途径,招引具有博士学位以上的高层次政策研究人才。
四、共建政策理论研究交流平台。将探索组建“华东民政智库”,入库专家主要面向部政研中心和华东地区民政部门的实务专家,以及高等院校、社科机构具有正高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开展公开招募。将发挥浙江大学等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平台,联合开展学术交流和横向课题研究。“华东民政智库”可以经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授权,开展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交流、承办民政政策研讨或培训会议、撰写报送决策咨询报告等。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