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畔英勇救人 九万奖金悉数捐出
每日商报讯 暴雨过后,江水湍急刺骨;七米堤坝,纵身一跃惊心动魄;生死二十分钟,与死神展开拉锯……两个月前的那个夜晚,孙杰在钱塘江畔纵身一跃,在“死神”手里救下了落水者的生命。
41岁的孙杰是土生土长的滨江人,也是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浙大一院全省血液肿瘤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而两个多月前的纵身一跃,让他又多了一重“身份”——见义勇为英雄。
“称不上‘壮举’,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刚领完奖,他被父亲催着捐款
“这称不上‘壮举’,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回忆起那个夜晚,孙杰的语气轻得像说一件寻常事。
“当晚回家,我没跟爱人提。在我看来,这实在平常。”几天后,爱人发来新闻链接,也只淡淡一句:“值得表扬,但千万注意安全。”
“我和女儿也没有过多探讨,有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事迹,还调侃我。”孙杰说,“我们从小教育她要乐于助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要尽力帮一把,在她眼里,爸爸不过是做了该做的,换成别人,危难时也会站出来。”
父母知道时,先紧着问他身体。一听“啥事没有”,便没再多说。孙杰的父母年近七十,乐于奉献,一辈子在田里勤恳耕耘,心里却总装着旁人——亲戚邻里谁家有难处,他们从没二话,挽起袖子就去搭把手。
“小时候,父亲总给我讲历史故事,蔡永祥烈士的事迹,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孙杰说,父母这辈子没讲过什么大道理,却用日复一日的“帮一把”,把“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念头,悄悄种进了他心里。
前几天,孙杰将获得的市二等功、见义勇为奖励金总计九万元,全部捐赠给了“浙江省见义勇为基金会”。
家人们都很支持捐赠的决定。授奖仪式和正式捐款隔了几天,孙杰的父亲看他没有动静,还“催着”孙杰去捐款。“父亲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我们够吃够用,这笔钱应该捐给更需要的人,你工作做出成绩,单位给你加工资才是实实在在的。’”
从“最美妈妈”到孙杰
滨江精神的传承与接力
“当时心里只想着救人,顾不得害怕。回想起来,才有点后脊梁发凉。”孙杰说,“暴雨过后的江水寒冷而湍急;从7米高处下落,冲击力可达体重的5倍;水里还要拖着比自己重上十几斤,已接近昏迷状态的落水者……可能一步没做好,后果都不堪设想。”
在孙杰看来,义无反顾地背后,是救人的本能。那又是什么铸就了这样“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品格呢?
“在最富江南阴柔之美的西湖边,葬着的却是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杭州的气质就是这样,温柔中透着刚毅。”在“见义勇为表彰大会”上,孙杰曾这样感慨道。
从小在滨江区长河街道长大,孙杰对这片土地的“温度”再熟悉不过。这里正是十多年前“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孩童的地方。“当时我二十多岁,看了吴菊萍的事迹特别受触动。原来‘挺身而出’不是遥远的故事,就是身边人做的平常事。”
这些年,滨江的高楼越起越高,高新企业越聚越多,但那份“见人难就帮”的劲儿,一点没变。“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臂托举生命,“最美教师”来燕红远赴青海播撒知识,“时代楷模”陈立群花甲之年扎根苗乡点亮希望……孙杰也接下了这根“接力棒”。
跳江救人,是不想让一个生命逝去,不想让一个家庭破碎;而他的日常工作,是在实验室里与肿瘤“赛跑”——“血液里的突变细胞像隐藏的风险,我要找到它们的弱点,帮更多患者守住生命。”
从父亲口中“蔡永祥烈士的故事”,到父母邻里间“搭把手”的日常;从钱塘江畔纵身一跃的果敢,到将奖金悉数捐出的大爱无疆——孙杰身上那股“见难就上”的劲儿,从来不是偶然。这是老滨江人传下来的“家风”:不用刻意说教,却在柴米油盐里教会你“帮人就是帮己”;不必刻意标榜,却在关键时刻让你明白“该站出来时就不能退”。
如今,这股劲儿在滨江的街巷里、楼宇间继续生长。就像钱塘江的潮水,带着老底子的温度,推着一代又一代人,把“寻常善举”做成“人间大义”,让“一家之风”成了“一城之魂”。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