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钱江两岸。 记者 张之冰 摄
杭州日报讯 清晨,这座城市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东边钱塘江畔,图书馆工作人员推开大门等候最早的读者;西边数字港内,全球网络交易在此流转,创业者的梦想正照进现实;北面拱宸桥畔,古意与现代在此交织;南面科创园里,人们正敞开胸怀拥抱人工智能掀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这里,是杭州。
杭州,是一座把“诗意”过成日常的城市。文明从不是刻板教条,而是市民对待生活的本能态度——
斑马线前车辆静静等候行人,体育场馆里志愿者笑脸绽放,创业者指尖跳动着创新火花,文化特派员带着“文化种子”走进田间,“公民爱心日”为山区孩子送去心愿“盲盒”,“最美杭州 桂在你我”用真挚点赞每个暖心瞬间……
文明从不是孤立存在,杭州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从不是单向“塑造”。市民们用一言一行浇灌文明之花,城市以点滴滋养反哺市民成长,最终让文明成为刻在城市基因里的精神标识。
这里,是杭州。
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精神文明建设从不是城市发展的“附加题”,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从旅游城市的“山水画卷”到数字之城的“智慧蓝图”,杭州的蜕变,是精神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层联动的必然。
2021年3月,迅蚁RA3无人机从浙江省血液中心起飞,5分钟后将临床用血送达浙大二院——全国首条常态化无人机急救送血航线由此启用。如今,迅蚁科技的无人机服务已覆盖二十多个城市,193条常态化航线、303个起降站织就了医疗急救、即时配送、应急保障的空中网络。
速度,有时是生命的延续。而科技发展的终极意义,始终是“让生活更美好”。
科技创新在拓展城市框架的同时,也拓宽了文明的维度。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再到“一核九星”城市格局,杭州每一次空间舒展,都伴随着文明形态的升级。
城市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集聚,催生出“开放包容、协作共享”的创新精神。不同国籍的科研人员共用实验室,创业团队在咖啡馆碰撞创意,文明在科技土壤中生长出新模样。
乡村间,淳安县下姜村从“脏乱差”蜕变为“绿富美”,成了乡村振兴的起点;西湖区长埭村将茶山与创意交织,铺就诗意田园;余杭区径山村茶香伴禅意,美丽乡村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千万工程”正勾勒出和美乡村的新容颜。
人才的涌入,为城市文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每年超30万年轻人扎根杭州,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有多元文明视角。梦想小镇的创客将环保理念融入设计,云栖小镇的工程师自发开设社区公益课堂。这些新杭州人既被城市文明底蕴感染,也用行动丰富着文明的内涵。
去年年底,杭州入选“2024年诚信建设影响力城市”。颁奖词道破缘由:“信用立市,法治为基,廿年赓续,创造无数‘信用之最’。新时代,杭州争当‘数智+信用’先锋,敢为人先,勇立潮头。”
作为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首批守信激励创新试点城市,杭州数十年秉持“信用让生活更简单、更美好”,将信用体系嵌入法治政府建设、营商环境优化、惠民便企服务的方方面面。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早已超越个人私德,成为经济良性运行的前提、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
杭州深知,精神文明建设从不是悬浮的道德说教,而是嵌入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诚信体系降低交易成本,文化传承创造新消费场景,营商环境优化市场资源,文明氛围提升城市竞争力。
当文明成为市民的行为自觉与城市的运行基因,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便会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却又蕴藏着“势不可挡”的力量。
7月11日晚,在建德市三都镇梦想大草坪上,一台由文化特派员驻村创作的音乐舞台剧《渔乐糍香》登场首演。三都镇深化“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一年来,着力构建“音乐生活圈”,并以“音乐+”为切口,推动人才从“进村指导”向“驻村深耕”转变。 记者 李忠 摄
1月5日,孔胜东(左一)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在雷锋广场为市民义务修车。 记者 李忠 摄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