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如果说经济发展是城市的骨架,社会文明便是城市的血肉。
在5月23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我市连续第5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桐庐县、建德市也成功蝉联,18个村镇、16个单位、3户家庭、2所学校新获全国文明称号,2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这份殊荣背后,是杭州努力通过提升文明素养、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制度保障,织就的一张温暖而坚韧的文明网络。
余伟彪与沈明霞一家,是这张网络里的微光。一个是热心公益的骨科专家,一个是备受信赖的杏林名医,相隔百米连廊,却常遥遥守望。这是余伟彪、沈明霞一家忙碌而充实的日常。一颗纯粹的医者仁心,让这个扎根义蓬的全国文明家庭闪耀钱塘大地,更折射出新时代文明家庭最动人的光辉。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自2003年推出“1+6”德育举措以来,长寿桥小学每年紧扣社会热点开展主题活动,传递健康、环保理念,织密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文明之网。
在老板集团,文明既是宏大叙事,也藏在细节里:网格化工会小组实现全覆盖,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开辟“以技提薪”通道,每一份尊重都浸润在日常。
文明创建也让乡村换了新颜。夜幕下的西湖区三阳村潘家埭绿色运动广场,篮球撞击声、排舞旋律与足球轨迹交织成欢乐乐章;萧山区众联村以“五和”(和善村民、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煦村庄、和谐社会)为追求,开创的“五和众联”治理模式,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多年来,杭州文明城市创建始终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既美化了城市外在,更提升了百姓生活品质。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市民素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
2021年以来,杭州先后出台《杭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规范(试行)》《关于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构建“1+5+5”文明实践体系,推动“一中心一品牌”建设,“上城尚礼”“拱墅优礼”等一批优秀区域文明实践新品牌应运而生。
目前,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3个、实践所192个、实践站3263个,阵地覆盖率达100%,文明实践活动的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持续提升。
走基层、访民情、育文化,解读文脉、挖掘宝库、创新理念……
文化特派员是文明的“播种者”。去年以来,杭州的文化特派员组建400余个乡土文化团队,策划文化、文艺及民俗活动,既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红利,也在“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实践中,上演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盛宴。
城市环境,是文明生长的“土壤”。
杭州以“十五分钟文化圈” 建设为抓手,让优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也让文明行为有了生长的温床。遍布街巷的“城市书房”成为市民的精神驿站,在这里连翻书的声音都格外轻柔;“文化礼堂”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民们在这里看电影、学技能,更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中重拾传统习俗——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活动,让文明乡风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文明帮帮码”则让科技为文明赋能。这个集成在“浙里办”App中的小程序,整合了文教卫体旅等资源,去年上线1160项文化服务并全部完成,汇聚60余位专家、人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供需精准对接。
没有人会怀疑杭州是一座山水人文的富矿。历史文化与创新活力在这里碰撞,最底层的生活意趣、文化基因决定了杭州在历史的层叠历练下形成为今日的面貌,从而塑造了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俗空间里人们的文明高度。
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
当城市文明建设越过“创建”阶段,便会进入“浸润”的境界。杭州的精神文明建设,正从“文明城市”的称号向“城市文明”的本质跨越。
爱上一座城,或许是因为城里的一群人——
每周六晚,退休的孔胜东雷打不动出现在中山北路修车摊;外卖小哥彭清林纵身一跃,完成惊险又温暖的救援;世界技能冠军杨金龙从大山走出,用技能告诉人们“心中有宝藏”;律师孙子见停车阻拦施暴者,以凡人善举成为“杭州好人”;临平“中国好邻居”关丽风、余建林等7人,在小区大火中合力救援被困者……这些凡人微光,与更多榜样同频共振。在杭州,“最美现象”已从“盆景”成“风景”,从“典型”变“常态”。
爱上一座城,也许只为了城里的一道道生动风景——
“请稍等,绿灯亮了再通行!”今年五一,上城区延安路与平海路路口,120名志愿者组成“X”形人墙,哨声清脆中引导游客安全过马路。这道“最美人墙”,已是第十年为西湖游客护航。
3月25日晚,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中国男足与澳大利亚男足的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8强赛比赛在这里进行。7万多球迷有序退场,自觉带走彩带与垃圾,“人去场净”的细节,让“赛会之城”在足球史上留下文明注脚。
在杭州,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已成驾驶员“肌肉记忆”。从“车让人”倡议到纳入法规,再到“车让人人快走”2.0版本,十年间,斑马线成了机动车与行人默契共生的风景,这份浪漫从未缺席。
爱上一座城,或许是因为城里的精神高地——
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的庭院里,“潮涌钱塘”立体浮雕墙前,一批又一批党员面对党旗重温誓词,砥砺初心;扫描海报二维码,“星推官”杭小红、杭小源便跃然屏上,红色资源小程序成了数字时代的“云端博物馆”。
结合党的重要会议、重大部署与时间节点,杭州依托各级文明实践阵地,2024年开展各类主题理论宣讲3.3万余场次。红色文化的滋养,让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更坚定的坐标。
无论是深化“浙江有礼・最美杭州”实践,还是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杭州的实践证明:文明提升最终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文明本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当文明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城市的内在肌理,“人间天堂”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正如西湖水千年流淌,既映古人风雅,也照今人创新。杭州的精神文明,正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经济与社会的联动中、市民与城市的共生中,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的路上,奔涌向前,奔向物质丰裕、精神充盈的美好未来。
让杭州,成为看见文明中国的重要窗口。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