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九”两地共同挖掘乡村振兴数字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10-09   每日商报

乡村田间学经验 数据云端探未来

每日商报讯 浙江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也是数字经济创新实践的高地。新时代背景下,又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为汲取数字化转型经验、探索民族地区振兴路径,9月18日至25日,来自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的县乡村党员干部、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及先进模范代表等40人来到杭城,开启一场“田间学经验、云端探未来”的数字赋能专题研修。

这场跨越千里的“数字牵手”,不仅让九龙的“田间经验”与杭州的“云端技术”碰撞出创新火花,更推动两地在数据共享、技术共研、人才共育中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共学共探,杭九正携手挖掘乡村振兴的“数字新动能”,为民族地区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生态资源向数字资产转化提供可复制的协作范式,共同绘就“田间有智慧、云端有未来”的振兴图景。

从“灰山”到“青山” 从农业村到景区村 一条可复制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从生态修复到产业转型,一个村庄的蜕变之路,正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在临平新余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伯伯家庭农场”。这家农场作为全国渔技推广的科技试验基地,以“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为核心,深度融入新余村“高效生态农业+农旅融合”发展路径,完成了从“技术试验田”到“共富示范窗”的跨越式发展。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交流团成员实地走进了生态种养示范区,讲解员俯身掀开饲料台,一只背甲青黑、裙边厚实的生态甲鱼正悠闲划水。“大家可以轻轻触摸感受下,这是我们‘莲鱼共生’模式里自然生长的甲鱼。”随着讲解员的指引,中共九龙县委办公室的邱红英伸手触碰甲鱼背甲。“这裙边摸起来好有弹性!难怪市场上卖得这么俏,生态养殖的品质果然不一样!”成员们一边观察甲鱼在水中灵活游弋的姿态,一边赞叹道,“以前只在餐桌上见过,没想到能亲手接触,这种‘看得见的生态’太有说服力了!”

同样让交流团成员感到心旷神怡的还有安吉余村的满目绿意:层峦叠嶂的青山被竹海与茶园覆盖,阳光穿透竹叶洒下斑驳光影,潺潺溪流顺着矿坑复绿后的山谷蜿蜒而下,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2.8万个,深吸一口满是清新的气息。

生态之变催生发展之变,而乡村的振兴不仅靠环境修复,更离不开治理创新与共建共享的智慧。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机器轰鸣、粉尘蔽日”的矿山采石场,如今却蜕变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家园。交流团成员站在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石前不禁感叹:“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余村用二十年时间把‘生态负债’变成了‘绿色资产’,这不仅是景色的蜕变,更是发展理念的重生!”

除此之外,小古城村的“樟树下议事”机制给交流团成员留下深刻印象。村内由村民、投资者、政府共同规划的“研学+文旅”业态帮助小古城村在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达5100余万元,带动村民人均收入58414元,真正实现了“议事聚合力,文旅促共富”。

在参观结束后,来自九龙县三垭镇党建办的沈世娟表示:“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我被这种‘把话筒交给群众’的治理智慧深深触动。以前总觉得乡村发展难在‘众口难调’,但小古城村用‘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证明:当村民从‘要我参与’转为‘我要参与’,连院墙改造、产业选址这样的‘小事’都能凝聚成‘大事’的合力。”

在沈世娟看来,把小古城村这样好的经验做法带回九龙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三垭镇也有独特的彝族文化和高山牧场资源,或许可以试试让村民、非遗传承人、文旅企业围坐在一起,像小古城村这样‘共画蓝图’,让每个想法都能生根发芽。”

走进科技前沿阵地 感受技术赋能未来的澎湃脉动

以“数字之都”立城,以“创新之城”兴业,杭州从未止步于技术的“高地”,更以科技为“桥梁”,让发展成果普惠民生。

从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到阿里健康的AI眼底筛查车深入山区为老人筛查眼疾,从华数“连接万物”的数字生态到之江实验室的“AI古籍修复”系统让千年文献重焕光彩……科技的力量始终与公益同行,让“硬核创新”充满“柔软关怀”。

在人工智能小镇的参观区,交流团成员们新奇地发现每一款科技产品都有自己的专属“人文记忆芯片”。服务机器人胸前的电子屏会循环播放互动照片;智能储物柜的开柜音效融入了评弹的婉转唱腔;就连无人配送车也有独特的外观彩绘。

而在强脑科技(BrainCo)的沉浸式课堂上,每一位成员都参与了自制徽章的环节。“大家可以先下载‘即梦AI’app,制作合成自己喜欢的照片样式后下载到相册,打印出来就可以制成徽章了。”活动负责人鲁越心说。

此外,成员们对深海豚脑机安睡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体验完后,来自九龙县政府办公室的冯昊感慨道:“强脑科技这些针对睡眠和专注力的产品对我们长期坐办公室的人来说真是太友好了!如果不经过专业的测试,根本不会发现自己的睡眠深度原来这么浅。白天看似专注的工作状态下,大脑其实早就处于‘疲劳预警’状态了。”

冯昊关注的还有华数数字电视产业园里的5G技术衍生产品。他驻足于转角处的5G+AI政务终端旁,“刷身份证后,AR摄像头会自动识别需求,根据语音指导办理医保缴费,屏幕会同步弹出藏汉双语操作提示。”讲解员解释道。

“把这些技术嫁接到我们的‘云上政务’平台,既能减少群众跑腿,又能缓解基层人手压力,这才是科技赋能的真正价值。”冯昊喜上眉梢。

另外他提到:“5G技术对于九龙当地的‘牦牛找回’一定可以提供便利。例如给牦牛佩戴内置5G芯片的智能项圈,当地牧民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接收定位信息;一旦牦牛偏离常走的牧道,项圈还会自动触发声光警报并推送预警信息,牧民不用再骑着马满山呼喊,循着导航半小时内就能找到牛群,既节省了来回奔波的时间,又能避免牦牛因走失冻伤或坠崖的风险,这样可以让传统放牧也插上‘智慧翅膀’。”

科技为传统产业注入的创新活力不仅体现在畜牧业,在农产品加工与电商融合的赛道上,技术赋能同样带来了令人惊喜的突破。

在蚊子会电商基地,“把小瓶盖里的径山抹茶粉放入矿泉水中,15秒摇一摇,就可以直接喝。”负责人王俊桦坦言,“这得益于超微粉碎技术将抹茶粉研磨至5微米以下粒径,配合单向排气阀瓶盖设计,摇混时快速释放活性成分,实现15秒速溶无沉淀。”这样的创新体验对于交流团成员来说也极具新鲜感。

回溯先辈足迹 弘扬红船精神 共同驱动发展与社会和谐

九龙县是甘孜州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缩影,深厚人文底蕴孕育于此。民族团结与红色精神共同驱动着当地发展与社会和谐,此次交流团亦专程赴嘉兴,沿着先辈们的足迹,踏上一段寻访红色记忆的旅程。

雨丝如织,南湖水面腾起薄雾,交流团成员撑着伞,沿着青石板路缓步登上烟雨楼。雨水打湿了成员们的肩头,但却没有人停住脚步。

雨幕中的南湖红船静泊水面,船身覆盖的青灰色油布在雨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当年就是在这样的雨雾里,十几位先驱冒着生命危险召开了一大会议。”讲解员娓娓道来。

来自九龙县财政局的潘悦说:“听我们九龙的老一辈党员说,在九龙修通第一条产业路时,党员们也是这样冒雨扛水泥。这次来到嘉兴才明白,这脚下的路,早就和南湖的红船连在一起了。”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来自九龙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的陆金云一直认真听讲解。他站在人群中靠前的位置,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展柜里的老物件。“真是无比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他说。

此行,交流团成员也漫步西湖边,亲身感受着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之美;站在浙江省博物馆内,深入感受文化传承与现代治理相互融合的深刻内涵。

当提及此行的感受时,陆金云表示:“此次杭州之行,我深刻感受到杭州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城市治理精细化及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与九龙县存在显著发展差距。”他提出九龙可以借鉴杭州的先进经验,引入杭州电商运营团队驻点指导。特别是在农产品销售方面,以提升当地产品的全国乃至全球销量,让雪域高原的优质产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生晓静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