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众多游客打卡 杭州菜场变身城市“会客厅”
农贸市场正在重新定义城市旅游——杭州文旅市场现象观察
发布时间:2025-10-10   都市快报

农贸市场如何吸引游客?

“既拥抱年轻人又聚集烟火气。”文二菜市负责人徐峥晖说。

1.突出“在地性”

文二菜市的LOGO是许多游客的打卡地标:主标识是雷峰夕照的映像,底纹是三潭印月呈现的西湖波光。市场内按春夏秋冬分区,每一区域都有独特的主题色,同时融入二十四节气、非遗竹编、宋韵文化等元素。

2.拥抱年轻人

市场分A、B两馆,A馆有75个摊位,包括蔬菜、水果、副食品、卤味、预制菜、机面及便民维修等业态;B馆有60个摊位,包括水产、肉类、禽蛋、百货及共富摊位等业态。此外,市场还引入了包括出山咖啡、江南米造局、大同号、停不了烤肉等20家新业态商户。

3.聚集“烟火气”

A、B两馆之间打造约300平方米的“宋韵小吃街”;东侧开设“好食堂1987”,为周边居民提供特色小份菜;市场南北两侧商户均设有商业外摆区域,营造户外交流空间;市场A馆东南角设置“小李维修”便民服务点,可为居民提供配钥匙、换锁、修表、修电器等便民服务。

三餐有味,四季有景

昨天下午4点多,70多岁的余莫在文二菜市挑好了一袋毛豆,“跟茭白和肉片一起炒,鲜掉眉毛”。她住在石灰桥社区,距文二菜市仅300多米。

“菜场改造后,菜价没有涨,老百姓还是很放心的。”余莫说。

50多岁的蔡暖暖和老公从骆家庄社区赶来,在菜市的点心店点了两碗拌面和一碗馄饨,桌上放着刚买的番茄、茭白、豆腐和土猪肉。

“每次来,都要吃拌面和馄饨,都是8元,和以前一样,分量很足。”她说,夫妻俩已经是文二菜市的常客了。

小小的菜市,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烟火生活”,一头系着大小商户的“饭碗生计”,是城市烟火气最浓的地方。不管如何升级,农贸市场最基础的功能依然是买菜、卖菜。因此,西湖区在掀起新一轮的农贸市场升级时,制定了清晰而坚定的市场策略——改良不改价。

今年11月,西湖区还将完成新建、改造3家农贸市场,包括西溪菜市、草鞋桥菜市、双浦菜市等。其中,西溪菜市将引入全市首家“西溪鱼市”。

西湖区的农贸市场还将如何升级?

“让西湖区的老百姓感受到‘三餐有味’,让更多游客体验到‘四季有景’。”西湖区委书记董毓民介绍。

1.“形态”上要爆改

感官体验全面提升:视觉上,注重整洁美观与文化融入;嗅觉上,实现科学分区与异味管控;听觉上,营造有序舒适的环境,打造品质菜市。

2.“业态”上要多元

推动“菜市+科技”融合,引入智慧支付、线上超市;推动“菜市+便民”融合,引入修鞋、配钥匙、售卖小物件等便民服务;推动“菜市+文旅”融合,打造成为旅游景点。

3.“生态”上要稳健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环境品质持久如一,保障“菜价不涨、租金不涨”;打造菜市特色,实现菜市“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建格局,形成良性闭环。

近年来,在电商冲击、社区生鲜店崛起和消费升级的多重冲击下,传统菜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浩兴认为,农贸市场之所以越来越卷,实际上是在不断满足居民新消费的品质化需要,这是城市文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对农贸市场升级提出的要求。

农贸市场更新迭代已是必然趋势。在浙江省政府咨询委特邀委员刘亭看来,为了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传统农贸市场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努力形成复合型购物空间。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

当游客拖着行李箱走进农贸市场,城市旅游正在被重新定义。在这里,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旁观,而是深入城市肌理的体验。而农贸市场,这个曾经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场所,正以最朴素的市井烟火,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名片,也成为游客心中难忘的杭州印象。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徐萌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