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菜市引入了许多新业态 记者 徐萌 摄
国庆中秋假期,杭州市各景区景点(含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2264.16万人次。消费场景从核心景区向全域延伸,成为杭州文化旅游市场的一大特点。来杭州旅游的人,不再只是奔着景区而去。
这个长假,文二菜市的停车场里,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10月2日上午8点,点心区的文二点心店前排起了长队,来自成都的小文和朋友们耐心地等着新鲜的烧饼出炉,这是她们杭州之旅的第二站——来菜市吃一顿地道的杭式早餐、喝一杯“菜场咖啡”、拍几张“有氛围感”的照片。
“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场。”《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的这句话,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旅游指南”。在他们看来,像文二菜市这样的农贸市场,“是体验市井风情的好地方”。
从“菜篮子”到城市“会客厅”
文二菜市的前身是1999年由旧厂房改建的文二街农贸市场,曾是周边10多个小区居民的“菜篮子”。如今,这座5700平方米的市场已完成蜕变,成为杭州主城区规模最大的单层综合性零售型农贸市场。
“放在以前,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早餐店会这么受欢迎。”在文二菜市经营了20多年文二点心店的卞亚飞一边熟练地炸着油条,一边感慨。他的店铺以豆腐脑、油条和烧饼传统“浙味早餐三件套”闻名。
“长假期间,很多游客来打卡。听口音,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有。最后一天还有人拖着行李箱来吃东西的,估计是吃完要赶着回家了。”随着文二菜市改造升级,他的早餐店也跟着成为打卡点,“早上5点营业,一直到晚上7点关门,长假8天,来店里的顾客要以万计了”。
同样忙碌的还有千岛湖农家猪肉的老板娘谢利华,“一天能卖掉近三头猪的猪肉量”。
“旅游团一个一个地过来,每天都有人来参观。”在她看来,“菜市场已经变成四星级景点了”。
文二菜市
文二菜市并非孤例。
2017年,杭州发布《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设置与服务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一系列评比,产生了2017-2018年度杭州市社会资源国际旅游示范访问点、推荐访问点各20个,古荡农贸市场和东山农贸市场在列。
近20年间,古荡菜市接待过来自几十个国家与地区的访问团,并在2018年被列为“十大外国人喜爱的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2024年,以“民国风”升级归来的古荡菜市,又因灰砖小洋楼、彩色玻璃窗等民国风格建筑元素,再次成为“网红菜市场”。
农贸市场何以成为旅游新选择?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曾说,新鲜、湿润、生动,浓缩市井民情和生活百态的菜市场,有效满足了旅游经验日益丰富的游客对当地日常生活、饮食生活、质朴社交和别样美好生活的体验诉求。
他用“虫洞”来比喻连接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农贸市场——让游客瞬间从景区穿越到本地人的日常生活场景。
不同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农贸市场更能满足游客对当地日常生活、饮食生活、质朴社交和别样美好生活的体验诉求。
杭州农贸市场“变形记”
杭州农贸市场的走红,并非偶然。
2008年,杭州开启两轮农贸市场改造,全国首创“星级评定”机制;2018年,杭州农贸市场迈向智慧化管理的3.0版,安装智能电子秤,实现商品溯源。截至2024年底,杭州市区已有超过60%的农贸市场完成智慧化改造。
2023年,西湖区启动“一菜一早”高品质生活提升行动,掀起了新一轮的农贸市场升级。这一次,农贸市场改造不再只满足传统需求,而是在保留农贸市场“菜篮子”的功能前提下,创新集聚逛街购物、吃饭喝咖、休闲娱乐、社交会友、拍照打卡、阅读学习等功能,打造城市高品质生活新空间。
截至目前,西湖区已完成20家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西湖·东山集、文二菜市、蒋村柿集等农贸市场,成为许多市民和游客心中的“活态美术馆”。
国庆节前,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周汉萍调研文二菜市时,对菜市的运营模式和创新举措给予肯定——文二菜市在夯实基础功能的同时,创新性地融入了吃、游、逛、学等多元业态,让市井烟火的抽象概念落地成为市民群众可亲可感的邻里场景,突破了传统菜市场的发展模式。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