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运河三街如何接住泼天流量?
发布时间:2025-10-10   每日商报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一景 摄影/商报记者 严嘉俊

八月末,小河公园跨运河人行桥正式开通。这座串联起杭州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即“运河三街”: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小河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步行廊道,自启用后人气一直很旺。市民游客沿桥穿梭于三个历史文化街区,或在小河直街临水小馆驻足;或在桥西老字号作坊体验非遗;或在大兜路感受禅意生活。

事实上,在天桥开通前,运河三街便是杭州市民休闲、外地游客打卡的热门目的地。2024年12月14日,第七届中国城市更新论坛上,杭州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荣获“2024城市新一线街区案例”奖项。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期间,运河三街客流峰值较平日再增53.84%。国内历史文化街区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运河三街究竟凭借什么,能长期维持这样的高人气?

各美其美文化底蕴筑牢原生流量根基

运河三街,沿京杭大运河北延绵铺展,静卧于杭州城北核心区的边缘。作为杭城为数不多得以留存的城市老街,它们是运河文明的活态见证。然而,曾几何时,运河三街却鲜为外人所知。“早几年,这里基本只有我们这些城北的老居民会来走走。不住这片的,一般都不大愿意专程过来。”家住大关的周阿姨回忆道,“明明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却没能发展起来,我们看着也觉得可惜。”

尽管坐拥千年运河的地理优势与丰沛的文化资源,运河三街在初期却未能打破“本地人熟悉、外地人陌生”的困境。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守护文脉?如何让沉睡的历史街区重新焕发生机?

“2021年起,我们对运河三街进行业态更新和提升,核心定位就是‘老杭州·新生活’。”运河文旅相关负责人表示,“三个街区具体的业态规划和设计理念上,我们又各有主题,力求避免千篇一律。”不同于许多历史文化街区依赖单一“网红节点”制造流量的模式,运河三街选择了一条更扎实、更可持续的路径——以“历史文化承载区”为核心身份,构建“各美其美”的差异化业态矩阵。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国药”底蕴浓厚,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手工艺活态馆等博物馆及“非遗”展示场馆众多,方回春堂、天禄堂国药馆也都坐落于此。街区改造及业态更新则围绕“老杭州的非遗生活”为主题进行,着重引入了一批非遗体验、文创销售、国医国药及生活方式类业态,形成了街区独有的在地文化特色。

小河历史文化街区地处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小河从小河直街旁边悠悠流过,老杭州的文艺生活展现于此再合适不过。通过“花艺”“茶艺”“手艺”“乐艺”“创艺”及“文艺”业态的打造,小河直街“文艺范”特征鲜明。

融合了千年运河文化、仓储历史、佛教文化的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其改造主题词则为“禅意生活”。“在我们的招商团队努力下 ,我们引进了多家素食馆,如‘叶叶菩提’‘朴竺’等,进一步丰富了素食业态。”郎朗音乐视界、“太音琴社”等音乐艺术业态,以及年轻人喜欢的“青叁”“Dotata”“不等”“松永”“奇遇摩登”等生活方式业态也落户于此。

如今,变化翻天覆地。“街区的整改,我们都看在眼里。现在每逢周末,人气旺得很,更别提节假日了,真是‘毛热闹嘞’!”周阿姨笑着说。曾经冷清的老街巷,正逐渐演变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文化生活地标。

2023年3月,运河三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称号。这种以文化底蕴筑牢原生流量的逻辑,也在全国多个成功案例中得到印证。北京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通过 “一院一方案” 的微改造保留驼铃古道记忆,在未引入大型引流项目前,便凭借文化特色积累起稳定客流,跻身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运河三街周末的客流峰值已突破八万人次。运河三街的实践同样说明,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在地文化的深刻挖掘与精准呈现,当老杭州的 “烟火气” 与历史肌理形成独特辨识度,自然能突破同质化困局,筑牢原生流量根基。

把流量变留量 业态革新升级主客共生生态

“单日客流峰值超八万人次是运河三街的‘基本盘’,如何让原生流量从‘瞬时聚集’变‘持续停留’,才是街区经济提质的关键。我们明确了‘业态准入’和‘主客共享’为核心的运营革新理念。”运河文旅相关负责人表示。

运河三街优先引入文化体验、非遗手作、轻餐咖啡等与街区定位契合的商户,限制同质化小商品店铺,同时保留一定比例的便民业态满足原住民需求。这种“筛选式招商”让街区既避免了“让人感觉每一个街区商业都类似”的商业布局问题,为原生流量转化打下基础。

这种“流量变留量”的升级尝试,在乌镇、模式口等街区已收获成熟经验。乌镇在原生客流基础上,以木心美术馆、戏剧节等文化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模式口则打造“众星捧月”的业态格局,以精品文化院落为核心、临街小店为补充,在稳定客群基础上,引入京西书局等网红业态,实现“老街坊与游客笑语交织”的生动场景。

小河人行天桥开通后,三街业态联动更紧密,游客可沿桥体验多街区文化,居民也能共享更丰富的商业资源。

做优节点活动以特色供给释放消费潜力

如果说文化底蕴是流量根基、业态革新是留客关键,那么紧扣节点的主题活动,则是运河三街突破客流峰值、延伸消费链条的核心抓手。尤其在国庆、中秋等黄金假期,三街以“传统+潮流”为内核,联动推出多元活动,将瞬时客流转化为全时段、高参与度的消费动能。

“像现在我们库里大概有300个市集商户,但市集摊位数量维持在40个左右,形成竞争机制,服务好、产品好的商户优先,争取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好体验。”运河文旅相关负责人在谈及市集活动商户管理时表示,正是这种对商户的严格筛选,让三街的主题活动既能保持丰富度,又能保证品质感。

国庆假期期间,大兜路以“桂客”养生大会为核心,设中医养生市集、跨界音乐会及互动游戏,实现“逛、养、乐”一体;桥西聚焦“月满拱宸”,白天有文创市集、非遗体验,夜间推汉服夜游、赏月画舫;小河以“运河商梦”剧本游破圈,分时段开放剧情体验,联动商户形成“体验+消费”闭环。

运河三街的探索,勾勒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更新路径:原生流量要扎根历史文化,流量价值要依托业态支撑,持续发展需以补位赋能。三者与基础设施协同发力,不仅能推动客流规模稳步增长,也为历史街区激活存量空间、赋能城市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侯惠惠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