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的年轻人在古荡菜市场卖猪肉
发布时间:2025-10-23   都市快报

你绝对想不到菜市场可以这么酷

90后“猪肉西施”陈秋霞(右一) 

陈秋霞去送货

凌晨3点的杭州,许多人还在睡觉,杭州古荡菜市的猪肉摊主陈秋霞已经和公公婆婆出现在勾庄批发市场。精挑细选当天要售卖的猪肉:五花肉、前腿肉、月牙骨、猪板油、排骨、猪蹄……

杭州降温后,来买猪肉的人更多了,她一天至少要进5头猪的肉量。

猪肉打包装车后,一家人驱车返回古荡菜市,处理肉类并上架,确保开门即能售卖。

我现在的月收入在一万元左右

陈秋霞是一名90后,衢州龙游人,本科学的是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后,她开过网店、做过外贸业务员、当过会计,在浙江多个城市辗转,最终来到杭州,在一家酒店从事管理工作。

来到杭州后,经亲戚介绍,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公公婆婆是古荡菜市的猪肉经营户,和猪肉打了30多年的交道,每天天还没亮就踩着三轮车去进货。

“她的青春都留在一块块猪肉里了。”婆婆常和陈秋霞说起过,她最熟悉的音乐,就是菜市里“梆梆梆”的剁肉声和计算器传出的“归零”声。

有一次,婆婆的手受了伤,她请假回家照看几天猪肉摊,却意外发现了这份工作的乐趣——“更鲜活”。

在她看来,“酒店管理和卖猪肉,都是一份工作,只是场景不同而已”。就这样,她毅然辞去酒店管理的工作,回到家中操持起猪肉摊的生意。

“就算卖猪肉,我也要卖出个名堂来。”这是她给自己定的目标。

2023年,陈秋霞生完小孩后,开始专职经营肉铺。“一开始确实有些不习惯,每天都要起早贪黑,身上总会带一些肉腥味。”但她慢慢就习惯了,“后来,到手的钱越来越多。”

“卖猪肉,似乎比上班赚得更多。有付出就有回报。”她毫不掩饰留在菜市的原因,“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很踏实,很安心。”

“目前,一天能卖出将近300斤猪肉。”陈秋霞顺带“辟谣”,“有人说我靠卖猪肉在杭州买了房,其实不是完全靠自己,还是得有父母的支持。我现在的月收入在一万元左右,我觉得还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来买猪肉的人叫她“猪肉西施”,她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不过,成为“猪肉西施”后,猪肉摊的生意确实越来越好了,她也起得越来越早了。

“猪肉西施”的生意经

同样是卖猪肉,陈秋霞很快展现出与其他摊主不同的经营理念。凭借以往的酒店管理工作经验,她引入了酒店式卫生标准和精细化分割技术,按顾客要求提供定制化切割服务。

“要去皮吗?”客人同意后,她一刀将皮和肉分开,把纯猪肉装进袋子,动作娴熟,“好吃下次再来啊。”

除了守摊,她还要当“外卖员”,为餐厅送菜。

她从抽屉里掏出两本被翻得卷边的簿子,对照菜单配菜。“餐馆今天要20斤肉丝、15斤肉片、五花肉20斤、排骨8斤……”1.7米高的瘦高个,两手轻松拎起几十斤重的猪肉,一口气从菜市场二楼小跑到楼下,“轻轻松松啦”。

她常常骑着电瓶车穿梭于学校食堂、企业单位食堂和餐馆之间。“一般一趟我能送三四家,但是经常会有临时要来买肉的商家,所以我要折回来,拎着肉跑上跑下也是常有的事。”这样的忙碌,她早已习惯。

今年以来,光顾古荡菜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偶尔还会有外国人光顾,她的英语专业派上了用场。

“外国人来菜市场买东西,大家(菜市经营户)不知道怎么回答,就会喊我用英语跟他们沟通。”陈秋霞笑着说,“古荡菜市已经很国际化了。”

菜市场不再只是卖菜、买菜的地方

在陈秋霞的印象里,农贸市场的地面总是湿漉漉的,空气中带着点“特殊的味道”。

2024年,古荡菜市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升级,以“民国风”全新亮相,保留灰砖小洋楼、彩色玻璃窗等建筑元素,并新增智能升降桩系统、无障碍电梯等设施,再次成为人们口中的“网红菜市场”。

也是在那一年,陈秋霞经过一年实习,正式转正成为肉铺的“掌柜”。

“我的肉摊成了‘明星打卡地’。”今年年初,香港演员翁虹来古荡菜市直播,一眼选中陈秋霞家的猪肉摊,5分钟,肋排就售罄。如今,肉摊多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新客户。

她还成了“跨界美食顾问”。自从古荡菜市开出共享厨房,买肉的顾客总爱问她烹饪方法。“现在,我不光要卖肉,还要教顾客怎么把肉烧得好吃,有时候也会露两手。”

有趣的是,好多人买完菜,还会在菜市场拍照。

从“农改超”到“星级市场”,再到“智慧菜市”,杭州农贸市场历经多轮提升,如今已难被简单定义——它们不再只是卖菜、买菜的地方,而成为飘着咖啡香、花香与饭菜香的社交新空间。

随着硬件的“改头换面”,古荡菜市也给经营户们带来了“新三样”生意经——

一是“流量经”。

“网红菜市场”凭着硬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打卡,线上流量转换成线下流量,招揽了一批又一批顾客。

二是“体验经”。

共享厨房让买的肉从“商品”变成“佳肴”。顾客买了排骨,转身就去学做糖醋排骨。生意不再是“一锤子买卖”,也是经营户和顾客之间互相分享生活的纽带。

三是“口碑经”。

市场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和售后服务、统一电子秤、明码标价、浙食链全程追溯等,相当于给摊主发了一块“金字招牌”。这块招牌,让顾客买得放心。

不再害怕被问起“在做什么”

升级后的农贸市场在吸引年轻人光顾的同时,也吸引着年轻人“进场”创业。

在古荡菜市,像陈秋霞这样的年轻人并非个例。近年来,菜市涌现出“猪肉西施”“酒酿西施”“水产西施”“粽子西施”,组成了一个“西施天团”,都是年轻人。

“以前,在菜市摆摊可能只是为了谋生,现在,在菜市做主理人,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份事业。”有人问起古荡菜市,陈秋霞总会这样介绍,“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买到新鲜的食材,还能品尝到各类特色小吃,也可以喝杯咖啡,和朋友聊天,感受最地道的城市烟火气。三楼的共享厨房能让刚买的菜立马变成美味佳肴,年轻人甚至会在菜市场办生日派对。”

曾经,陈秋霞很怕朋友问起“最近在做什么”。如今,朋友再问起这个问题,她会自豪地介绍自己在菜市场创业。“我会自豪地向朋友发出邀请:来我们市场逛逛吧,你绝对想不到菜市场可以这么酷。”两年来,陈秋霞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的菜市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陈秋霞感慨。而她,正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与推动者之一。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徐萌 通讯员 章洁 摄影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