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从“穿行”到“流连” 曙光路“书香”升级
发布时间:2025-11-04   杭州日报

曙光路浙江图书馆前,“假日书市”每月一期。3000余种旧书、上百种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流连。从旧书市场的烟火气,到鳞次栉比的阅读新空间,从百年前老建筑留下的故事,到现代街区打造的文化地标,漫步曙光路,这条与西湖一山之隔的林荫路,已从一条交通要道,蝶变为串联西湖风光与人文底蕴的城市风情街,成为西湖区打造“阅读第一区”的生动缩影。

【头条·记忆】 从沿山小道到书香长廊

曙光路,南起北山街,西接求是路,全长约两公里,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的城郊沿山小道,如今不仅拥有“宝石流霞”“黄龙吐翠”等“新西湖十景”,也是杭州人的“白月光”黄龙饭店、“越剧人的梦想之地”杭州蝴蝶剧场的所在地。

在这条路上,你能看见越剧的蝶变。与西湖一山相隔的杭州蝴蝶剧场,前身是四十年前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诞生地。从破土动工、投入运营到《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这只“蝴蝶”飞入万家灯火,展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

如今,在西湖区持续的文化空间建设下,曙光路更积淀下更浓厚的文化底色。作为该区“两镇六街区”文化新地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曙光路的“先天优势”在于书香底蕴。浙江图书馆、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晓风书屋、明远书院……公共阅读空间与特色书店在此交织成网,构建起“漫步遇见书香”的浓厚阅读生态。眼下,这条从沿山小道演变而来的“书香长廊”,已成为西湖区构建全民阅读体系中最直观的样板。

【城事·焕新】 “阅读+”多维场景融合共生

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底蕴,为推进西湖区建设“阅读第一区”,北山街道近年来以“阅读+”为引擎,对曙光路进行从物理空间到文化体验的全维度焕新。

拆除围墙、优化绿植,让图书馆再无“边界”。为了让市民能更加便利地出入浙江图书馆和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北山街道多方对接20余次,推动两大图书馆打开围墙、优化绿化与交通,让邂逅书香变得触手可及。“围墙打通后,视野一下开阔了,浙图的‘大门’像是敞开怀抱的双手。”市民王先生说。

丰富文化体验成为街区提升改造的重点。曙光路184号的“阅见西湖”文化空间原是西湖区文化馆,如今融入咖啡轻食、艺术展览、沙龙市集等多元业态,成为该区打造“阅读第一区”的实验室、西湖阅读联盟的主阵地。“阅读不仅是翻书,也可以是逛一次展览、体验一场非遗活动。”该空间负责人陈腾说,“100人,100本”主题书展、“西湖倩景”摄影展、“西湖梦寻”书法作品展等轮番呈现。此外,北山街道还发布了书香北山、弥陀灯火、西溪寻英、保俶寻踪四条“街区式文旅走读路线”,由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仲向平带队讲解,让阅读真正成为“行走中的风景”。

【亲历·回声】 走读街区,于无声处聆听历史回响

对于曙光路的蝶变,仲向平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他将曙光路上的浙江图书馆视为自己的“书房”,在日复一日的史料研读中,发现了这条路上被忽略的文化宝藏。

“曙光路和西湖,就隔一座山。山南面的北山街文史典故已十分成熟,而北面的曙光路其实藏了很多历史碎片。”他细数这条街的文化底蕴,“弥陀寺有藏经阁,边上‘约园’这座私家藏书楼在1949年将所有藏书捐给浙江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再往西还有广济医院文史馆等,都大有故事可讲。”

正是这些发现,让他自告奋勇成为街区走读的领队,带更多学生、市民城市漫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不缺宝藏,缺的是发现美的慧眼。”在仲向平看来,西湖区正在做的,正是用“阅读”这把钥匙,带动更多人于无声处聆听历史回响。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项捷 西湖微融圈 谢雯艳 郑凯怡 陈燕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