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杭州自贸片区多项发展成果领跑全国
发布时间:2025-11-12   杭州日报

0.22%的面积贡献全市18.8%进出口总额

杭州日报讯 人工智能领域营收超百亿元企业达7家,算力水平位居全国第二,成功跻身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作为全国首批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试点,集聚4家全国排名前7的跨境支付机构,科技服务业贷款余额突破7700亿元;依托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集聚全国三分之二跨境电商出口平台,2025年上半年,跨境电商出口达387.4亿元,直接带动全市出口增长12.5%;数字安防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云计算市场份额亚太第一、电商平台交易量全国第一,全球科技产业集群排名跃升至第13位……

不久前,省政府新闻办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杭州自贸片区的五年阶段性发展成就,作为浙江自贸试验区 “一区四片” 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自贸片区多项发展成果领跑全国。

立规则、优生态到谋发展

杭州自贸片区打造新“增长极”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2020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杭州自贸片区37.51平方公里(分为钱塘、萧山和滨江区块)位列其中,杭州自此迈入自贸时代。

五年来,杭州自贸片区以“闯”的锐气和“创”的智慧,在制度创新、营商环境、产业发展等领域深耕突破,不仅成为杭州高能级开放的核心引擎,更以一系列全国首创的“数字自贸”实践,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目前,杭州片区已累计形成170余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超20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改革、专利开放许可新模式等3项改革试点作为国务院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获批全国首批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马来西亚等11国境外钱包顺畅“触网”;“中国数谷”入选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案例;牵头或参与30余个数字贸易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与新加坡共探“一次申报、多边通关”数字化服务国际标准,让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掷地有声。

同时,杭州自贸片区出台了全国首部地方性数字贸易法规《杭州市数字贸易促进条例》,发布全国首个针对电子商务(B2B)以及清结算行业的跨境数据流动负面清单;率先复制入境特殊物品安全联合监管机制,成功在全市推广;发布生物医药研发白名单,精准赋能产业发展;启用全国首个智能化国际货站,开通浙江首条第五航权货运、客运航线;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将跨境电商岗位纳入目录;打造外国人管理服务“一站式”应用场景,实现涉外事项“一网通办”。

为地方谋发展,杭州自贸片区堪称强劲引擎。以0.22%的面积贡献了杭州市18.8%的进出口总额、19.4%的税收收入和21.4%的实际使用外资;累计新注册企业6.2万家,新增数字产业企业4.2万家、上市企业35家,196家独角兽与准独角兽在此集结;助推杭州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全球创新指数城市排名跻身第13位,城市能级随自贸发展同步跃升。

放大“数字自贸”辨识度

着力打造全国数字自贸第一区

五年前,杭州自贸片区设立之初,率先在全国提出了打造数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目标。

五年来,一项项以数字为辨识度的首创在自贸试验区里孕育、生根、发芽、壮大,并赋能数字产业,带动了杭州数字自贸初长成,成为推动全市建设高能级开放强市的重要动能,也成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探索的一个风向标。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数字技术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自贸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对标落实《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针对85项重点任务中结合自身定位筛选出的74项,扎实推进落地见效;同时锚定已系统梳理形成的数字文化贸易、数据流动等7大领域27条制度创新攻坚清单,聚力突破瓶颈,力争在1至3年内实现制度创新的标志性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杭州市商务局、杭州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杭州自贸片区将以四大方向为抓手,持续释放开放活力:一是激活数字贸易生态,培育跨境电商、数字服务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贸易数字化升级;二是深化投资自由化改革,破除隐性壁垒,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是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四是构建安全有序的数据流动机制,畅通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循环,厚植数字营商环境优势,建设制度型开放高地。

从数字贸易到人工智能,从制度创新到产业集聚,杭州自贸片区的五年,是开放创新、勇立潮头的五年。

站在新起点,杭州自贸片区将在数字开放的赛道上加速奔跑,围绕国家自贸试验区顶层设计,积极争取数字贸易领域改革突破,着力打造全国数字自贸第一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敖煜华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