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全力营造最优产业发展生态
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的一系列机遇与挑战,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近一个月来,接连通过调研、立法等,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10月2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非在2025年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要持续加大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团队大胆探索、勇攀高峰,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全力营造最优产业发展生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使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杭州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的重要标识。
10月15日,市长姚高员在出席跨国机器人产业对接活动暨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时,同样提到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他表示,杭州将积极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三个地”:机器人技术攻关的先行探索地、机器人产业集聚的生态最优地、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最佳开放地,让杭州成为机器人企业茁壮成长的“热带雨林”。
近日提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的《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系统性构建了从技术、产业、场景到安全的全链条制度和治理机制,紧扣技术攻关、基建布局、产业链协同、场景落地、行业治理等核心问题,将发力点集中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应用赋能等关键环节,支持开展核心零部件研制应用,增强软硬件协同适配能力,提升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研发制造水平。此外,《条例(草案)》还设专章推进应用赋能,强调开放场景应用。
……
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有这样一句流行语:“给钱给地不如给场景”。场景,本质上是一种“用武之地”,没有场景,技术只是算法;有了场景,技术才能变成生产力。
“在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过程中,推动场景开放至关重要。”在辛金国看来,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养等领域开放应用场景,建立跨行业测试中心,提供多模态感知、动态决策等标准化测试服务,可有效减少企业验证成本。
目前,杭州已发布了35个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及20个培育攻关场景,涵盖工业制造、生活服务、文旅接待、巡逻巡检、医疗康养五大领域。
例如西湖区就集成了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概念验证项目应用场景、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户外测试场景、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及应用推广平台场景、机器人户外及危险环境采样及分析场景等大批应用场景。西湖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的双浦机器人测试训练场整合了周边1500亩的多样化环境,涵盖“山水林田湖路村”等丰富场景,构成了一个足以覆盖机器人绝大多数任务挑战的终极试炼场。
“公司已在训练场里进行过机器人的测试。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还有数据采集中心,可以帮助企业收集测试中的数据并提供给我们后续使用。”西湖机器人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运营副总章洁涵表示,众多平台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测试、产品中试、场景验证等全方位服务有效降低了研发成本,助力创新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
位于紫金港科技城的西湖机器人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是西湖大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第一个优质成果转化项目。公司首创“端到端”大模型与强化学习融合架构,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人体关节运动数据库。
“在具身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数据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资源。”章洁涵表示。
然而,真实场景交互数据获取成本极高。
“AI模型的训练成本高,希望政府能牵头建立更多的公共的智算中心与数据资源池,为企业提供更多算力与数据支持,降低AI创新门槛。”浙江德施曼科技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建议,政府可以设立更多专项资金或产业基金,聚焦智能终端、AI算法、安全隐私等关键领域,推动企业加大AI研发投入。
面对企业诉求,辛金国认为,政府可多赛道协同,实施分类支持策略,统筹规划具身智能各个赛道的发展方案,按照落地速度、技术难度、本地产业基础建立“通用赛道+专业赛道”双轨支持机制。同时,优化上游供应链服务体系,通过“招商引资+自主培育”的模式,设立具身智能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扶持掌握关节减速器、高精度传感器、智能控制算法优化、新型复合材料应用等核心技术的企业。
“建设具身智能数据开放平台同样重要。”辛金国表示,杭州可依托“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交易模式,整合视觉、力觉、运动轨迹等3D数据与多模态交互数据,优先支持医疗、工业、物流等场景的高价值数据集建设,打造具身智能行业级数据共享平台。此外,可考虑借鉴北京、上海的相关经验,构建符合全球标准的开源生态,提升杭州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具身智能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C
从“传送带”到“市场架”的跨越
在现实中,具身智能产品从实验室样机走向市场终端,往往要闯过一道“死亡之谷”——技术成熟度不足、场景适配性欠缺、成本高企不下等现实难题,让许多创新想法止步于原型阶段,难以落地量产。
应用中试基地,正是为解决这些痛点而生的。
中试,即中间试验,就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样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中间站”。一项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大规模量产的关键一步,就是迈过中试这道坎。
此前发布的《杭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就提出,要加快推进具身智能应用中试,创建具身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打造多元优势主体共创发展的创新联合体。
不久前,位于西湖区五联工业园的云深处科技具身智能中试基地正式开工。“基地将构建集‘中试验证、标准建设、规模生产、场景应用’于一体的全链条生态体系,规划建设研发与测试中心、中试验证中心及智能化生产中心,重点围绕电力巡检、安防巡逻、应急消防等真实业务场景,致力于完成产品从初步样机到万台级大规模生产的可靠性与经济性验证。”云深处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企业,杭州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布局中试基地的建设。在滨江,杭州具身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正在构建“能力供给、模型训练、场景验证、测试认证”四大中心。在这里,银河通用、星海图等新锐企业联手攻关虚实结合的数据生产流水线,解决具身智能“训练数据不足”的行业难题;聚焦具身智能“最强大脑”,多个模型研发团队集中攻关多种技术路线,同步打造开放式应用共创平台,提供整机性能一站式测试认证,推动具身智能行业向全栈自主国产化生态转变。
“中试基地将加快产业应用落地,帮助成熟技术和工艺落地到应用场景中。”杭州光粒科技有限公司CEO张卓鹏对杭州具身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建设满怀信心,“期待在基地测试的技术或技术交叉的企业,能不断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以中试平台建设为抓手,杭州还在加快打造创新服务支撑体系。根据不久前公开征求意见的《杭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强链补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杭州将支持滨江区建设具身智能行业应用中试基地,打造国家级中试基地;支持西湖区建设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暨应用推广平台,2027年底前建成省级中试平台,争创国家级人形机器人检测认证平台,打造机器人场景应用专业服务机构;支持余杭区依托浙江大学建设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2027年底前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上城区建设具身智能虚拟训练场和空间智能线下训练场基地、钱塘区创建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分中心、临平区打造临平机器人谷(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除了聚焦核心环节发力,杭州还可与金华、宁波、绍兴等地共同打造‘具身智能零部件产业园’,建立‘研发-中试-量产’全链条服务体系,缩短技术转化周期。”辛金国认为,此外还可设立“具身智能产品绿色通道”,对涉及测试、上市审批的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