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 探索完善土地混合开发利用
每日商报讯 今年12月1日,《关于推进工商业用地改革促进空间精准有效配置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正式实施。与以往的规划用地政策相比,此次工商业用地改革有什么特点?在空间保障上如何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昨天,杭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政策吹风会,对《意见》进行深入解读。
《意见》创新性推出6大机制16条改革举措——从工业用地精准配置、商服用地分类供应,到存量空间盘活利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再到二级市场有偿使用、全过程跟踪服务,全方位破解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转换等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
“《意见》既通过优化增量用地配置保障重点产业需求,又通过创新政策深挖存量空间价值,核心目标是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效益,实现‘空间供给’与‘产业发展’的精准匹配。”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供工业用地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供地方式更加多元
近三年来,杭州累计新出让工业用地3.79万亩,年度出让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1.2万亩以上,年度工业用地出让占比从43%提高到64%。
本次改革对工业用地的精准配置再做文章,针对开发区(园区)产业同质化、项目招引和主导产业匹配度不高、民间投资占比偏低等问题,出台工业项目遴选办法,重点就项目类型、项目布局、用地规模、出让起价等进行集体决策,新供工业用地优先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民间投资项目,确保主导产业集聚度超70%、民间投资占比达80%以上。
《意见》明确,在供地方式上,企业可选择一次性50年出让、弹性年期出让、长期租赁等多元模式,这一灵活设置能帮助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合理控制初期用地成本投入。“减少用地资金在项目建设总资金中的占比,可以为企业技术研发、设备更新腾挪更多资金空间,助力产业升级。”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解释。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用地保障力度,《意见》首次在商服用地中细分出产业类商服用地,主要用于保障支持总部经济、科技服务、养老托育等产业发展。产业类商服用地实施“按需定供”,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合理确定产业类商服用地出让起价,进一步降低现代服务业企业拿地成本。
允许临时改变房屋用途
首次探索完善土地混合开发利用
在本次工商业用地改革中,盘活利用存量空间成为关键词,《意见》推出多项突破性举措,包括允许临时改变房屋用途、允许再开发项目分期实施、支持存量项目通过微更新增加配套设施等。
面对新产业、新业态的涌现,《意见》还首次探索完善土地混合开发利用,在详细规划层面设置弹性产业用地,以规划的弹性,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招引的不确定性。
其中,工业为主导的弹性用地可以选择或者混合工业、物流、科研设计等用途;商服为主导的弹性用地可选择或混合金融、总部、商业、娱乐、“一老一小”、文体卫等各类用途。
《意见》还完善了地下空间地价政策,地下一层按地上基准地价的20%计收,地下二层减半,三层及以下不收;延长土地租赁期限至20年,租金的还原利率与LPR挂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推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基准地价更新成果、规划土地有效融合政策等六项配套政策,加快推动工商业用地改革落地。“杭州还将依托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切实加强项目招引、供地、开竣工等全环节跟踪服务,构建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体系,全面激活城市空间资源,为杭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支撑。”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