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心造物 器承茶香——文人紫砂古今名壶特展”在杭开幕
发布时间:2024-08-08   杭州政协

8月7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指导,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支持,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杭州市文促会陶瓷文化研究传承中心联合主办的“文心造物 器承茶香——文人紫砂古今名壶特展”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开幕。

展览以文人紫砂为主线,突出展示自明末清初至当代文人紫砂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名家经典作品,包括陈鸣远、陈曼生、玉成窑、顾景舟等文人紫砂的巅峰之作。

开幕式现场举行了《文心造物器承茶香--文人紫砂古今名壶特展》邮政纪念封发行仪式。开幕式后,海峡两岸著名的紫砂大师、专家和学者还进行了学术研讨。

QQ_1723075676169.png

本次展览展期为8月7日-9月7日。欢迎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研究者、爱好者以及广大市民游客前往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龙井路88号),感受文人紫砂文化传承的高度与独特魅力。

延伸阅读

紫玉金砂 独步天下

紫砂,中国特有工艺,誉为“紫玉金砂”,乃茶器翘楚。文人紫砂更是其精华,融合匠心与文心,技术与艺术,蕴含文化、审美、情怀与情趣,兼具实用、观赏与把玩之趣。

于中华文化瑰宝中,文人紫砂犹如璀璨明珠,最为耀眼。紫砂虽源于宜兴,但在紫砂中占据至高地位的文人紫砂,其萌芽、兴盛乃至几个高峰期的出现,均与浙江有着不解之缘,甚至直接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异彩。浙江,作为文人紫砂的雅韵之地,可谓独领风骚、举世无双。鉴于“茶乃国饮,杭为茶都”的美誉,在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举办“文心造物器承茶香——文人紫砂古今名壶特展”,以传承和发展紫砂与茶文化,梳理文人紫砂的历史脉络,让大众近距离欣赏文人紫砂的巅峰之作,可谓恰逢其时。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宜兴紫砂中的文人意趣;第二单元,浙江文人紫砂的瑰宝——玉成窑;第三单元,文人紫砂的现当代传承。

展览现场,自明末清初至当代文人紫砂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名家经典作品,包括陈鸣远、陈曼生、玉成窑、顾景舟等文人紫砂的巅峰之作让观者应接不暇。从时大彬在壶上用漂亮的书法落款,陈鸣远打上自己的小印,到陈曼生把杨彭年的名字列进诗集、推荐进县志文集,再到新中国的传奇人物顾景舟大师,从布衣到壶宗……这个古今紫砂展里,留下了太多显赫的名字。

“一壶一美谈,一壶一佳话”。策展人说,无论文人壶式造型发生着怎样的嬗变,侣伴茶香的学养与志趣,情感与起兴,将一如既往地投射到砂壶艺术创作中,紫砂必将代表江南文化、代表东方艺术永远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嘉宾云集 谈文论壶

书画大师唐云先生一生酷爱收藏曼生壶,并最终集齐了八把珍贵的壶,这成为了艺术界的一段佳话。唐云先生的弟子、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在讲话中提到,从唐云先生的“八壶精舍”到如今规模宏大的“百壶展览”,紫砂壶已从个人的痴迷升华为了众人共享的爱好。童衍方进一步阐述说,“我们常讲,小小的一方印章,在方寸之间,得大千世界。紫砂壶,看起来是闲暇品茶的器具,双手一捧的分量,恰恰是世世代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尽管唐云先生对这些壶极为珍视,但他认为壶作为身外之物,只有经常使用它们,才能与自己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当造物有了文心,这个美的历程一定是指向未来的,也一定是面向大众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认为,这次展览的规格很高、把关很严。从明末清初到当代,在紫砂艺术各个高峰时期精选了一百余件名家名作,从技法深入到文人的精神,突出了文人在融道入器中起到的作用。“从古到今,从宜兴到杭州,从茶具到诗书画印,在茶文化产业的大格局里面,引申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人才的培养,以及产业发展的意义,展览的视野是广阔的。”

紫砂壶是江南的风物,中国的美器,人类创造的瑰宝,王旭烽赞其为“会唱歌的泥土”。真正的美总是超越物质的,明代的士子有其独特的审美意趣,主张平淡、闲雅、端庄、稳重、自然、质朴、收敛、静穆、温和、苍老、古朴……显然,紫砂壶是这些意绪的载体。而这世上一切珍宝都无法与它相匹的宝贝,只要一掌就可托起,两手就可以拱握,它的一切的价值,都可以拢于袖中。她说,中国人的艺术欣赏中,有一个特殊的词——把玩,其引申出的特殊审美品味,主要的介入者自然是手。那都是些掌中的故事,或是掌灯时分的故事,人称掌故。而紫砂壶,这会唱歌的泥土,不正是文人手中最合适不过的艺术掌故吗?

来源:杭州政协    作者:文 沈雁珺 蔡旭荣 图 孙悦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