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年夜校持续走红,成为年轻人下班后充电、交友、放松的新去处。从文化馆到高校,从总工会到社区街道,各类主体纷纷入局,课程涵盖职业技能、兴趣爱好、生活美学等多元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杭州全市已开办101家青年夜校,累计开设课程超过1000门,服务7万余人次。
“不约夜宵约夜校”,折射出青年群体对自我提升与精神丰盈的双重追求。热潮背后,如何避免同质化?怎样平衡公益与可持续?
近日,《我们圆桌会·政协视点》栏目邀请市、区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与学员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青年夜校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现象解码:
不只是学习,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
从第一堂茶艺课开始,青年夜校学员劳骥民就彻底“入坑”了夜校。过去一年,他跨区上了6门课,AI技术、古琴、木工……每一门课都让他收获满满。“这里没有考试压力,没有KPI,完全凭兴趣学习。记得有次下暴雨,全班同学依然全勤到课,因为我们真的享受这个过程。”对他来说,夜校不仅是学技能的地方,更是治愈生活、结交朋友的“充电站”。
西湖区政协委员、之江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理事长文扬曾参与西湖区青年夜校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年轻人需求的变化——从生存到发展、从主张个体到融入社群、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而夜校,正成为满足这些转变的重要载体。他介绍,西湖区通过整合高校和社会资源,构建起“正规军+专项部队”的课程供给体系,既保障教学质量,又提升学员参与体验。
滨江区政协常委、滨江区青越文化艺术团团长陈荣分享了自身经历:“我在夜校教昆曲,原本以为年轻人坐不住,结果他们听得比专业学生还专注。”他认为,不是年轻人不爱传统艺术,关键是要有合适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他建议推动更多艺术文化类课程走进夜校,让戏曲、非遗等元素真正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功能升级:
从“单一课堂”走向“成长平台”
随着夜校的发展,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展。
拱墅区政协委员、拱墅区创想社会组织中心理事长杨宇珂接触过许多渴望改变的年轻人。他们有人想突破职业瓶颈,有人想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夜校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去年起,我们尝试‘夜校+’模式:和支付宝合作推出设计课程,学员通过考核就能接单赚钱;还有宝妈上完面部彩绘课后,当晚摆摊就赚了363元。这些真实案例让我相信,夜校不仅能传授技能,更能创造机会。未来,我们计划开展更多精准化服务,让夜校成为青年成长的‘资源枢纽’”。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华金从研究角度指出,夜校正在经历从兴趣导向向技能赋能、从单一课堂向多元载体的转变。交友、心理调适等功能也让夜校成为城市公共服务的新阵地。但他提醒,要警惕公益与商业边界模糊的问题。商业到底能不能介入夜校?介入程度是多少?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共青团杭州市委基层工作部副部长黄思韵表示,由共青团主导的夜校如今已覆盖全市13个区县(市),课程超600门,涵盖AI赋能、小红书运营、创业孵化等内容。未来还计划搭建学员成果展示平台,让年轻人不仅学有所得,更能秀出风采,真正把夜校打造成青年成长的“生态圈”。
未来思考:
从“一时爆款”到长效生态
“目前夜校虽然火爆,但缺乏系统性规划,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市政协委员,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邹宏秋一直关注青年夜校发展。她曾提交相关提案,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机制,让夜校课程更贴近青年需求,也更具文化深度。在她看来,夜校不仅是年轻人下班后的学习场所,更应成为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林航起初不太理解大学生为何课余还要“加餐”,和学生交流后才发现:夜校课程更注重实用,能接触到不同圈子的人,这些都是大学课堂无法替代的。“夜校的独特魅力在于自由灵活、贴近生活,一旦过度标准化,可能会失去吸引力。”因此,他建议对课程进行分类管理,普惠型课程保持宽松,让更多人轻松参与;而资源密集型课程可适当设置考核机制。
上城区望江街道阳光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祝露青作为第三方运营单位,介绍了“服务换积分”的创新机制:学员可通过分享技能或厨艺兑换课程,实现资源互换与社区联动。“记得有位学员用拿手菜配方换得了免费学插花的机会,这种双向赋能让课堂更有温度,也能激发更多人参与。”
第十一届市政协委员、特约评论员张春霞认为,夜校的未来在于“精准服务”。政府应聚焦资源整合和服务优化,比如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解决“找课难”问题。同时鼓励线上课程发展,如理论类内容可以通过MOOC形式共享,扩大覆盖面,也能缓解线下“一课难求”的压力。
杭州市职工文化中心主任赵珊介绍,工会夜校从2015年起步,至今已形成成熟运营模式,通过公益收费机制有效提升了课程完成率和服务质量。她建议,“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各展所长。只要能真正服务青年,公益与市场完全可以错位发展、共同繁荣。”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