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小蘑菇对话大产业!这场跨界对话,解锁余杭生态与产业融合新思路
发布时间:2025-11-25   余杭政协

“小蘑菇,大科技,迈向产业新未来”。11月16日,余杭区政协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闲林分中心热闹非凡,一场以“蘑菇与产业·生命与科技”为主题的跨界对话在此开展。活动特邀业内权威专家——中国菌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药用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林文飞老师主讲,区政协委员、行业嘉宾与基层代表齐聚,以菌物为桥,共探余杭生态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之路。

专家开讲:让“菌物科技”走进余杭生态实践

“余杭西部的山林,可能就生长着极具价值的菌物资源!”活动现场,林文飞老师结合多年的自身科研与实践经验,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将“菌物的生态密码”一一拆解。他提到,食药用菌不仅能“变废为宝”——把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助力绿色农业发展;更能成为生态保护的“好帮手”,结合本地特点,林老师还带着大家一起学习杭州原乡野地保护团队编撰的余杭区专业著作《大型真菌图谱》,从中了解通过菌物技术改善土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针对余杭的生态禀赋,林文飞老师特别建议,可依托本地科创优势,探索“保护+开发”并行的菌物产业路径:既做好本土珍稀菌物资源的调查与保护,也可通过科技赋能,适度发展特色菌物种植、深加工等产业,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番“接地气”的解读,让现场参会者频频点头,对菌物与余杭生态、产业的关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委员建言:碰撞生态发展“金点子”

“能否建立菌物示范基地?”“可以把菌物科普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在互动交流环节,政协委员们结合自身调研与履职经验,纷纷打开“话匣子”,与专家、嘉宾深入探讨。

“建议推动‘高校+企业+村集体’合作,在余杭西部试点建设菌物生态示范基地。”来自农林界别的沈士华委员提出,这样既能保护本土菌物资源,又能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开辟绿色增收渠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龚美丽委员敏锐捕捉到市民生态研学需求,提出以“菌物探秘”为核心设计特色旅游线路:引导市民走进山林实地认识菌物,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生态保护意识,同时为乡村旅游注入“菌物科普”新内涵,助力乡村文旅业态升级。

针对科普知识传播广度不足的问题,吴莉琴、李世钦两位委员建议,借助数字科技手段对优质科普讲座进行多形态转化,通过短视频、线上互动课程、虚拟展厅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让菌物科普知识触达更广泛的市民群体。

徐振革委员则从产业实践角度出发,围绕菌类规范化培育、标准化加工及安全合理使用等关键环节,提出一系列兼具操作性与前瞻性的产业发展建议,为推动菌物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现场观点交织、思路碰撞,一个个贴合余杭实际的“金点子”,为生态资源科学利用提供了新方向。

来源:余杭政协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