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水脉,蜿蜒流淌,滋养着余杭大地。作为杭州重要水源地和防洪屏障,东苕溪的安全保障与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2022年3月,东苕溪防洪后续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启动实施,工程主体于今年6月25日完工。这项省“千项万亿”水网安澜工程,不仅关乎防洪安全,更承载着沿线区域发展的新期待。
“水利工程不应该只是一道防洪墙,它也是一条活力的风景线、一条惠民的共富带。”这一观点成为区政协委员石翼飞和同事深入调研后的共同心声。今年3月至4月,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2025年度第一期区管干部进修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四组学员多次走进西险大塘项目现场,开展实地调研、掌握一手情况,最终形成《关于抓好西险大塘水利项目建设、推动苕溪带区域发展的建议》。
该提案系统梳理了工程面临的三大挑战:其一,工程建设“重右轻左”,右岸主体工程稳步推进,但老余杭、瓶窑、良渚等左岸历史险情地段的加固工程同样不容忽视;其二,景观融合提升工程实施存在多个主体,由区林水局、区交投集团、区农业农村局等多方负责,存在建设标准、施工进度不一的风险,影响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其三,产业赋能“挖掘不足”, 苕溪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旅游价值未能有效转化,工程、景观与产业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
基于前期调研,提案提出四条核心建议,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将水利设施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首先,建议提前谋划左岸加固事宜,开展左岸防洪能力系统评估,按照风险等级制定分期推进计划,确保堤防安全无虞。其次,建议强化区级统筹协调,建立“区级专班+设计总控”机制,统一景观设计标准,确保沿线风貌和谐统一。再次,建议做好苕溪文化与良渚文化的融合,利用沿线空间打造多元旅游业态,将水利工程转化为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引擎。最后,建议建立“村社需求清单”和“一村一策”方案,鼓励村民参与工程监督与建设,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这份凝聚着实践智慧的提案,很快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响应。区林水局作为主办单位,会同区文广旅体局认真研究,交出了一份扎实的“落实清单”。
左岸加固方面,张堰东南塘加固工程的主体部分已完工,东苕溪左岸堤防综合治理工程也取得阶段性进展,完成项目的可研送审稿、初步设计及施工图招标等审批与设计工作。
针对多部门管理的问题,余杭区构建高效协同机制,成立专项工作联席会议,通过定期会商、现场督导,统筹解决规划衔接、资金保障等问题,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最令人期待的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蓝图正逐步变成现实。目前,区林水局已牵头完成余杭直街段、仓前土桥湾段、瓶窑集镇段等样板段主体及绿化建设,初步展现水岸融合新风貌。西险大塘红线内文化内容二次深化设计也已完成,南湖枢纽、余杭闸至通济桥段、乌龙涧水文化公园等节点将建设“百里诗墙”,讲述苕溪千年故事。
同时,东苕溪未来水利科技体验馆、西险大塘水情教育基地两大核心文化体验平台已在规划中,后续将成为青少年研学与市民教育的重要阵地,并有序推进《苕溪遗存——余杭水利工程遗产集萃》等苕溪主题书籍出版。
“从纸面建议到地面行动,速度之快、靶向之准,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石翼飞感慨道,“这种‘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作风,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承办部门开放务实、注重实效的工作作风。”
区林水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扎实推进工程建设,同步做好文化挖掘和产业培育文章,“我们将努力把西险大塘打造成真正的‘水长城’,既保障安澜,又赋能发展,让这项重大水利工程成为惠及长远的民生工程、共富工程。”
随着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的深入推进,一条集水利交通、生态景观、文化风情、共同富裕于一体的苕溪风情带正徐徐展开。从防洪工程到多元的融合发展平台,西险大塘正在实现美丽蝶变,成为余杭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精彩缩影。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