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提升文艺批评的思想力量
发布时间:2017-06-21   光明日报

    在影视领域,美国学者罗伯特·阿普、詹姆斯·麦克雷的《李安哲学》是一部关于李安研究的厚重之作,作者集中论述了李安电影的思想,还从西方哲学,如爱、存在、身份、酷儿理论等角度作了深入分析,颇见功力。这样的著作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因为当下一些从事影视研究的学者,大多缺乏哲学修养,他们更多的是将电影看作一项技术活,认识不到它们也有哲学,也需要哲学。因为缺乏思想之光,他们在研究电影时,只看见技术,或者搬用西方理论乱套一下,而无法真正进入杰出电影文本的里面。他们的著作,或者论文,没有那种让人心动的思想穿透力。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一书中谈到理论思维能力时,认为它表现为一种“理论感”。这种“理论感”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方向感”,即“向着某种具体的东西一往无前的感觉”。叶朗说:“当你自己在研究、写作的时候,这种理论感会帮助你把握自己思想中出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有的是朦胧的、转瞬即逝的萌芽),它会指引你朝着某个方向深入,做出新的理论发现和理论概括。”

    李长之非常强调批评家的批评精神。他认为,伟大的批评精神是为理性争自由的。批评家,必须具备一种真正的哲学家的头脑的义务。他甚至说,批评家必须具备哲学知识,“哲学之分析性、体系性,对事物而探其根本的彻底性,是一个批评家应有的精神,以哲学为训练看,批评家尤其要有这种知识”。文学艺术发展到20世纪,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文学艺术的哲学化,日益浓重,某种意义上,艺术需要阐释了,需要思想之光的观照了,它不仅是再现的,如卡夫卡的小说,杜尚的作品。如果文艺批评家没有相当的哲学修养,没有一定的思想能力,没有对海德格尔、本雅明、拉康、福柯、罗兰·巴特、麦克卢汉、波德里亚、詹姆逊等等思想家的深切了解,面对现代主义文本,或者后现代主义文本,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可以说基本都是失语的。而一位中国的文艺批评家,除此之外,如果对中国传统思想不了解,对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现代化转型没有思考,那么,从事当下的文学艺术批评,就非常艰难,可以说,只能隔靴搔痒,无法入木三分、切中肯綮。

    我一直认为文史哲的教育断裂,是当代很难出文科大师的关键。冯友兰等那一批哲学家都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而那个时代的文学家大都有高深的哲学修养,鲁迅就不用说了,周作人、废名等人,都是如此。

    那么,是不是哲学家从事文学批评就一定很成功呢?也不见得。他们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文学感悟力。巴赫金也曾经说自己不是一个文学批评家,而是一个哲学家。可见他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自我意识。

    文艺评论的力量来自于对文本的分析。这种分析既有文学性、艺术性的分析,也有对文本思想性的分析。所以,一个文艺评论家的哲学素养,应该不是那种教条式的、概念化的东西。用那种抽象的哲学术语从事文学批评,也是得不偿失。真正的文艺批评家应该是将哲学内化于自己的血液之中,化为自己的审美直觉,用俗话说,养就一双慧眼;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当代文艺批评家,急需加强自身的哲学素养,锻就自己的思想力量。如此,不仅文艺评论自身会赢得读者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对当下文学艺术创作才会有真正的指导意义。恩格斯说,锻炼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至今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学习过去的哲学。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光祖    编辑:董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