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劲引擎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信息化从数字化、网络化阶段发展到智能化阶段的重要抓手,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先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融合发展为特征,以服务业为主导、信息经济为引领、高端制造业为支撑的发展态势,政策体制优势、平台集聚优势、龙头企业优势、高校智力优势全省乃至全国领先,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
一、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相对薄弱环节
2014年,杭州提出以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一号工程”。2015年,杭州出台《杭州市智慧经济促进条例》,明确规定“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同年11月,《杭州市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又提:“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并力争有所突破,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产品等领域规模商用。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在金融服务、智慧终端、工业制造、智慧安防、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丰富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服务。”2016年,杭州出台《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杭州要跟踪发展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同年9月,《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中提出强攻人工智能等中高端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硬件、人工智能软件、人工智能系统三大领域,建设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基地。2017年,《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公布,明确对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予以重点支持。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杭州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根据2017年度《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城市排行榜》显示,杭州各项指标表现优异,成为北京、上海、深圳之后的第四大热门人工智能发展城市。目前,产业主要分布在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大科技园、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浙大科技城)三个主要区域,已经集聚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新华三等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建成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云栖工程院等一批新型创新平台。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驱动力不足。杭州通用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匮乏,呈现出“设计强,制造弱”的态势。杭州集成电路设计的竞争力名列全国前列,全省85%以上的设计企业和95%以上的设计业务收入集中在杭州,也涌现出了士兰微、中天微、国芯科技等明星企业,但在芯片封测与制造领域则较为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链的构建和行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二是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发展有待加快。由于杭州服务型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无人机等领域的智能硬件生态尚未形成,产业链的系统性支持不足,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有待加强。特别是消费级人工智能产品和相关企业相对较少,对标深圳等城市,在无人机、自动驾驶领域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初创企业更是稀缺。三是相关领域标准缺失。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平台与应用之间的接口不相一致,且基本都是私有协议。网络、软硬件、数据、系统、测试评估等方面研发、应用、服务无章可循,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做强人工智能产业打造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劲引擎的建议
2018年10月,《杭州市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中心。12月,《杭州市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百亿级产业。因此,为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杭州必须要以强烈的危机感,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为主线,抢抓机遇、主动布局、狠抓落地,构筑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先发优势,继续做强做大人工智能产业,为加快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提供强劲引擎。
(一)筑平台,打造一大产业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两大国家级示范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组合。以之江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小镇等创新平台为核心,以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串联产业功能区和应用示范区,以云栖小镇、青山湖科技城微纳智造小镇、萧山未来制造产业小镇、杭州(滨江)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等特色小镇为突破口,形成“一心两廊,带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产业特色集聚发展,努力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引领区。
(二)育产业,培育二大产业核心优势
1.强化应用前沿和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新优势。依托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云栖工程院等平台,重点加强未来网络计算和系统、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等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具备条件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世界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大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算法研究,突破人工智能发展鲁棒性、可解释性瓶颈。
2.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产业,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能级。依托中电海康、士兰微、中天微等企业,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加快培育GPU、FPGA、NPU等一批智能芯片设计及制造企业。积极利用杭州在智能控制、传感器领域的已有优势,加快完善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布局,支持企业开展传感器敏感材料、器件设计、系统集成、制造工艺和封装工艺的联合攻关,打造国际化传感器产业基地。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