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2018年先后出台,为大力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杭州市委市也陆续出台如整治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建立名师乡村工作室等政策,并积极筹划公民招生制度改革,在社会上引发很大反响。教育是民生热点问题,老百姓们期盼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教师更期盼良性发展的教育环境。
为此,作为一线教师,我想就教师队伍发展良好环境的打造谈谈自己的观点。
杭州要打造世界名城,首先应该是文化名城,教育名城,目前民办初中与公办初中巨大的升学差距加剧了家长“唯民办论”的心理,造成了学生负担重、师资外流、培训乱象等一系列的问题。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习借鉴上海操作办法,实施公办民办同步招生
可喜的是,杭州市已经积极在探索这一举措的实施办法,目前我市民办学校的招生是优先的、提前的,民办自主招生结束后,没有被民办录取的孩子仍按学籍、居住地按表别入学,造成了很多跟风性的报考。据调研,2018年,我市民办小学录取比例再创新高,大多数民办小学的报名录取比例超过了10:1;我市23所民办初中招生,其中22所需要参加电脑摇号派位,参与派位的比例从四年前的70%暴增至95.7%。民办学校择校火爆情况可见一斑。上海市严格规范民办学校招生,2018年首次实施公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报名民办小学的人数比2017年同期减少近一半,竞争热度明显下降。为此建议:一要加快实施公办民办中小学同步招生。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学习借鉴上海的操作办法,公平操作,禁止提前招生,禁止多轮选拔,禁止培训机构与民办学校合作推荐。二要实现招生工作全程信息化管理。建立“杭州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加强大数据管理和监督,对决定报名民办小学的孩子按自主择校操作,如未被民办小学录取,要由户籍所在区(县、市)教育局统筹分配进入公办入学。
二、剥离“国有民办”体制,保证教师队伍良好生态
目前,杭州的知名民办中小学基本都是“国有民办”的体制,这是起步摸索阶段的优惠性的办学形式,目前办学效果已经趋于稳定,为此建议:一要明确办学体制和改进编制配备。编办、教育部门要落实中央“按标准核定教师编制,事业编制向教师倾斜,扩大教师总量”要求,优先保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数核编到位,加快取消“国有民办”学校教师的事业编制和相应待遇,增强公办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二要规范校外教育培训。依法规范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公布培训机构“黑白名单”,规范中小学外教引进和管理。特别是针对二胎等社会现象造成的教师孕产假岗位空缺严重,各校绞尽脑汁寻找代课教师,而代课资质、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家长反响巨大等普遍社会问题,能考虑建立有资质的培训人员管理云平台,网上进行培训机构师资审核管理,同时又按区域、学科等提供给学校,按需选择有意向的代课教师,通过双边互评,政策优惠等解决学校临时性师资缺乏的棘手问题。
三、提升公办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荣誉感和吸引力
截至2018年2月,全市共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94719名,其中特级教师278名,正高级教师52名、高级职称教师12031名、中级职称教师36758名。受到编制名额的影响,一般40岁左右教师职称晋升等困难重重,让成熟期教师缺乏职业目标,产生倦怠感。近年来,公办教师流失情况较严重,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区县(市)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未达到当地公务员水平,市、区两级没有设立针对教师的专项人才租赁房,如刚毕业进入学校任教的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而辞职转行,优秀的成熟型教师被民办学校、国际学校、培训机构以高薪挖走。据调研,上海市大幅度提高教师收入水平,2013年至今,上海市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实现增长87%。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一定是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此建议:一要提升公办学校教师地位待遇。适度提高教师绩效工资总额,人社、财政等部门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收入的长效联动机制。推行校(园)长职级制改革,积极探索校(园)长年薪制,稳步提高班主任津贴、支教、教师农村任教、农村特岗教师补助、乡村教师补贴等专项奖励,在市、区两级单独设立教师专项人才租赁房和青年教师公寓。二要扩大教师招引评职评优自主权。简化教师招引程序,在人社、教育部门指导下尝试恢复学校直接招考。探索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学校,提高中高级评比比例和总额。健全市、区(县、市)两级优秀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建立教师荣休制度,探索30年教龄教师享受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三要拓展中小学研训渠道。深化教师国内外研训项目设计管理,实行专项经费保障,扩大教师海外研训覆盖面,市侨办、教育部门和区(县市)有关部门要简化教师出国培训审批流程,考虑老师外派学习的年限规定松绑,让培养发展期的老师提供更好的平台。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