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赛博护工”已上线 机器人养老时代什么时候来?
发布时间:2025-10-22   都市快报

杭州正在布局“机器人+养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养老机器人逐渐在家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在杭州,“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在拱墅区王马大运河社区食堂,机器人“大厨”能在3分钟内炒出一道菜,目前已经能烧上百道菜;在西湖区古南社区的金秋养老家园,机器狗“小西”每天“哒哒哒”地忙着给老人送饭、送药;在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智慧养老机器人“小希”能帮老人测血压;在滨江区缤纷康养中心二楼活动室,下棋机器人会陪老人下棋……

“杭州正以发展银发经济为契机,尝试将养老机器人应用到养老领域。”杭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请来养老机器人,主要是为了减轻护工的工作量,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情感陪伴。

根据《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到2027年,杭州将在制造、文旅、巡检、医疗、应急、物流、城市管理、家庭服务等领域,打造形成30个以上行业应用示范场景。

其中,在医疗康养等领域,将面向医院、社区、养老院等场所,围绕专科手术、护理照料、残障辅助等方向深化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

机器人什么时候走进千家万户?

养老机器人产业事关民生福祉。

根据《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2024年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79亿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5%,预计2029年有望突破159亿元。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养老方式正被重新定义。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还要多久?

“也许三到五年。”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战略推进中心主任许惠认为,机器人要走进日常生活,亟须解决技术升级、成本控制、信息可信及质量保障等问题。

对普通人来讲,动辄花费几万元、几十万元去购买一台机器人并不现实,机器人的质量稳定性与全生命周期成本,直接决定其能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外,作为私密空间内的智能设备,机器人采集数据的存储安全、隐私保护同样需要完善的监管框架支撑。

随着人机交互算法、自主导航、情感计算等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家用机器人有望在安全监护、家务协作、健康管理等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从“工具应用”到“情感陪伴”的转型窗口期。不过,机器人能否成为“家庭成员”,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需要构建相关安全与监管体系。

在杭州智元研究院智慧助力助行事业部负责人任敬伟看来,机器人的普及之路还面临不少挑战,但可以确定的是,机器人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类的生产生活。

未来几年,更多能解决明确痛点的机器人将进入家庭。再往后,随着技术更成熟、成本更低,更智能的多功能服务机器人将逐步承担起家居陪伴、安防等复杂任务。未来,机器人将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赋能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

当然,要让机器人真正融入寻常生活,还要解决安全、成本、交互、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的问题。

机器人进入生活的方式,“服务”会比“产品”本身更重要。普通家庭不一定需要购买一台昂贵的机器人,但可以按需订阅“机器人服务”。比如,在康复期短期租用一台外骨骼机器人,或享受由社区共享机器人提供的巡检服务。这种“机器人即服务”的模式,可能会大大降低普通家庭享受前沿科技的门槛。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濮小燕 摄影 记者 江玥    编辑:李佳萌

政协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