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平均每7户就有1户在办企业 杭州萧山这个“富裕村”上了央视
发布时间:2021-07-05   都市快报

集体经济是共同富裕的杠杆

让村民们拥有更多获得感

“两条腿走出来的共同富裕,稳!”老书记胡岳法说。

稳稳的自信,来自稳稳的发展路径:以集体经济作为共同富裕的杠杆,让村民们拥有更多获得感。以私营经济作为一部分人先富的平台,同时解决大部分人的就业,让村民有富足的生活来源。集体经济与私营经济共同发展,两条腿走出共同富裕的凤凰之路。

“凤凰村这个集体,在过去的40多年里积累了不少资产,这些姓‘公’的资产,一直为凤凰公允地、稳稳地托着底。”衙前镇党委书记施海勇说,凤凰村在壮大集体经济这条路上,走得大胆创新、初心不改。

也许是继承自衙前农民运动的血性和拼搏,凤凰村人发展经济,善于抓住时机、抢先一步。

1984年,胡岳法是凤凰村生产大队队长。一个偶然的机会,老胡听人说起全省要办一个联营加油站,感觉机遇来了,第二天就骑上自行车直奔萧山,去石油萧山办事处洽谈合作。为了能让加油站落户凤凰,老胡跑了一趟又一趟。“石油公司也被我的诚心打动了。”就这样,凤凰村利用集体土地做投资,与石油公司合作,兴办起全省第一家全民与村集体联营的加油站,当年分红30万元,成为凤凰村的“第一桶金”。

1992年,凤凰村实行农业集约化,村集体出资购买农业机械进行集中耕作,这样一来土地资源成为村集体可统筹开发的资产。此后,凤凰又办起全区第一个村级小商品市场,制定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三园二区”(工业园、商贸园、文化园、村民居住区、外来人口居住区)规划,加快推进节约、集约发展。

资产集体化、资源集约化,凤凰村的集体经济有着非常鲜明的“公”有“统”筹的功能。通过“集体土地集体规划,集体实施”,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村集体建成标准化厂房14万平方米、商铺3.5万平方米,有效解决土地碎片化、零星土地浪费问题,使“集体资源增值在集体,分配在集体”,村集体为村民办起事儿来,就有底气了。

平均每7户就有1户在办企业

个私经济带村民富起来

要让生活精彩起来,还得家家户户都致富。

村民张彩琴回忆,凤凰人大规模的创业致富,从1992年以后土地集约化开始:有能力的就根据自己的特长放手赚钱,开公司、开厂、经商……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在凤凰村,7户农户中就有1户办企业或经商,让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潘生根是萧山潘氏纺织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至今记得1997年10月企业初创时的情景,“集体搭架子、个人出票子、落实责任制”三句话,概括了当时的凤凰村对村民创业的支持。潘生根说:“厂房、机器之类的硬件是村集体出资购置的,个人出流动资金租赁硬件就能办企业。我就是这么开始办厂的。”从租厂房、租机器到现在发展数字化生产,如今的潘氏纺织已经成为一家总资产超过3亿元的规模企业。

1967年出生的陆惠祥很庆幸自己赶上了凤凰发展的好时机。1991年,还是驾驶员的陆惠祥眼看着凤凰的村民纷纷创业,也学着办企业。1999年,陆惠祥自己当起了老板,从夫妻档家庭作坊亲自上机器,到后来转型管理,做大企业。陆惠祥说:“我家这企业在凤凰算不上大,不过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做起来,毛算算一年下来200多万有的,早几年就够得上小康标准了。”

凤凰村自办的衙前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也成为就业的福地,不少村民就在家门口的市场里做起了生意。

农贸市场的老傅原本是个标标准准的农民,看到村里建起农贸市场,人来人往很热闹,就大胆买了摊位做水产生意,一年挣个10多万没问题,加上一家的股金收入,日子过得充实踏实。

2020年的年终报表显示:这一年凤凰村民的人均收入是72350元,村民收入呈现多样化,除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收入外,还有工资收入、集体福利收入、住房出租收入、股份投资收入。

“村集体赚房租钱,村民赚产业钱。村集体有了钱,再反哺村民。集体与个体,老年人与创业者,共同富裕,谁也不掉队。”老书记胡岳法说。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周涛 通讯员 胡谌昊 华兴桥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