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全省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严把电动自行车的质量关安全关
发布时间:2024-03-20   浙江日报

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持续引发关注。近日,省安全生产委员会、省消防安全专业委员会印发《浙江省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突出风险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于今年3月至12月底集中开展专项整治。

如何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针对这项“顽疾”,如何实现长效管理?

消除隐患,重在源头

“你们店里哪一款车最安全?”在杭州一家电动自行车商场,消费者小李正在进行选购。车的安全性是他最为关注的。

消费者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厂商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过硬,或是电池无法在较为极端的条件下使用等。

“质量安全”问题风险,是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的重中之重。根据《行动方案》,各部门将开展电动自行车、锂离子蓄电池等产品质量专项执法行动,开展电动自行车强制性产品认证专项检查。重点查处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无证生产、不按标准生产等违法行为,以及未经认证擅自生产、销售、进口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

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不仅于此。目前,我国已对电动自行车全面实行挂牌管理制度,能挂牌的电动自行车原则上都应该是合法、安全的产品。然而,消费者自行改装等行为频发。这一现象在快递、外卖等行业尤为集中。

对于这些非法改装的销售者、维修者,以及驾驶改装、拼装、加装的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的违法行为,浙江将开展重点整治。相关部门还将压实外卖平台、骑手众包企业、快递服务企业主体责任。

此外,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目前,已有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对电池安全性、电路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仍然有限,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比如电池要有过充、过放、短路的保护措施,同时配备具有过充保护、过放保护等功能的智能充电器,电动自行车的电线和连接器也要具有防水防尘等功能,以应对各种复杂的使用环境。

“禁车上楼”,堵疏结合

在众多安全隐患中,电动自行车“上楼”最受关注。

2023年12月,浙江省消防安全委员会发布的《浙江省“九小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就对电动自行车管理有着明确的要求: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区域与居住部分应采用实体墙和楼板完全分隔;电动自行车不得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停放、充电。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的,一律依法处罚;车辆停放占用消防车道的,一律强制拖离。

此次针对电动自行车违规充停等突出违法行为,各部门将继续开展打击整治,重点关注电动自行车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等。

事实上,“禁车上楼”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但依然屡禁不止。由于小区空间有限,留给电动自行车停车充电的空间少之又少。停放充电与城市空间的矛盾如何破题,已是迫在眉睫。

堵与疏,这道题如何解答?除了整治外,此次行动提出要加快充停场所新建改建。如制定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增建、改建计划,分批次推动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增建、改建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

各地已在探索执行之策。如温州近日出台新规,只要业主按规定共同表决通过,就允许申领物业维修资金用于安装电动自行车停车棚和充电桩,规范电动自行车的充停。这一新规广受欢迎:短短半个月,相关部门就接到了90多个小区的政策咨询,其中3个小区已明确提出安装申请。

整治之后,长效治理

“禁止电动车进入电梯,请立即退出,谢谢合作。”近日,杭州拱墅区三塘人家5幢,一辆电动自行车刚被推进电梯,响亮的语音劝导声便不断响起。这是该小区属地东新街道为了整治电动自行车问题开发的智慧消防系统。通过电梯内的AI智能设备,系统可以实时分析画面,判断是否有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并抓拍不安全行为照片。

“很多车主安全意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而物业也不具备全天候监管能力。”东新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基层都面临监管难题。数字化手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管理力量不足、权限不够的尴尬。目前,街道已在446台居住小区电梯安装了物联设备,并全部联网到区市场监管局的电梯慧盯系统。

要让人力监督和技术赋能两种管理手段更好结合,关键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了激活社区自治力量,接下来各地还要提升群防群治水平,包括将电动自行车文明停放、安全充电、三清三关(清走道、清阳台、清厨房、关水源、关电源、关气源)、不得私拉电线及插座、上楼入户充电等内容纳入村(居)民防火公约;常态化开展消防安全宣传;落实群众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引导群众通过“火灾隐患随手拍”举报消防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目前诸暨不少镇街已经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安全隐患排查。浣东街道东盛社区成立了以小区为单位的“治理巡逻队”,在每幢高层建筑开展敲门入户宣传,并发放消防安全提示卡。

从合规使用,到“禁车上楼”,接下来各地将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有效排除电动自行车带来的消防风险。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王逸群 王晨辉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