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历史名湖成了水利工程 在市域层面为湿地立法 保护湿地杭州有多努力
发布时间:2025-05-09   每日商报

近日,杭州成功通过了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认证结果将于今年7月在津巴布韦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并颁发认证证书。

作为“湿地城市”,杭州一直致力于保护和利用湿地。从2005年全国第一个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算起,20年来,它从未停止奔跑的脚步。昨天,杭州市林水局组织开展“聆听湿地物语 共赴自然之约”湿地生态媒体采风活动,记者来到西湖区铜鉴湖,探寻杭州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创新实践。

初夏时节的铜鉴湖,花海如锦、鱼潜鸟栖。可谁知,几年前,这里的生态并不如人意。由于历经战乱、钱塘江泥沙淤塞、百姓围湖造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地方百姓“旱季取不到水、雨季排不出水”。到2017年初,铜鉴湖的湖面面积仅余0.08平方千米,不足鼎盛时期的1/20。

为了剿灭劣五类水,提高之江地区的防洪排涝能力,特别是应对城市局部短时暴雨能力,2019年,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正式开工,由铜鉴湖调蓄区及周边水闸、铜鉴湖隧洞和配水泵站等构成。

就这样,看上去是一座大公园的铜鉴湖,变成了进行防洪排涝调蓄的水利工程。在铜鉴湖泵站,西湖区排灌设施管理服务站站长王赟菲给记者介绍起了这条湿地“水脉”。“铜鉴湖总库容500万立方米,调蓄库容320万立方米。汛期来的时候,可以承接住雨水,使下游河道水位不会一下子过高,减轻压力、防止内涝。”王赟菲指着铜鉴湖泵站里的两台水泵机组说,“平水期时,就可以开启它们,通过2.25千米长的隧洞引水到转塘,反补河道。”

如今,铜鉴湖湖面面积达1.3平方千米,还建立了定时二级巡湖、防治污染排放、定期监测水质、水体保护教育引导的长效工作机制,使得铜鉴湖立足防洪排涝,兼顾水生态、水环境,在引水配水、防洪减灾、生态修复、水质提升、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铜鉴湖的蜕变是杭州湿地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悉,此次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涉及16项指标,分别从资源本底、保护管理条件、科普宣教与志愿者制度、所依托重要湿地的管理、湿地破坏等五个重要纬度进行审查评估。在创建过程中,杭州做了不少事。“比如出台《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全国首个湿地公园管理保护条例。”市林水局森林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工作人员吴恢庆告诉记者,各大条例出台后,细化市级湿地、县级湿地和其他湿地的分级标准,科学开展湿地保护修复行动,落实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填补了杭州在市域层面为湿地系统性立法的空白。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通讯员 冯晴颖 记者 骆静怡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