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鉴湖生态环境良好,适合鸟类生存。
空中俯瞰铜鉴湖公园。
初夏的铜鉴湖,湖水清澈,狐尾藻、黑藻等沉水植物随波摇曳,浅水栈道生物观测点上,水雉、白骨顶鸡等珍稀鸟类时而休憩时而展翅……一幅自然和谐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昨日,由市林水局组织的“聆听湿地物语 共赴自然之约”湿地生态媒体采风活动在铜鉴湖展开,带大家深入探寻杭州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创新实践。
自2019年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项目工程开工以来,铜鉴湖水域从原来的生态环境脆弱单一,到现在的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湖区生物多样性提高,珍稀物种频频出现。如今,铜鉴湖不仅是之江地区农业生产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承担着整个杭州城市防洪排涝调蓄的重要功能。
水利工程筑牢生态基底 生态修复助力生物多样性
铜鉴湖良好的自然生态,离不开水利工程的保驾护航。“我们不仅要让水‘流得动’,更要让水‘活得好’。”在铜鉴湖泵站,西湖区排灌设施管理服务站站长王赟菲介绍,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项目实现了对洪水期山洪水的有效分流、平水期蓄水反补河道。如今的铜鉴湖在引水配水、防洪减灾、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铜鉴湖湖域工程蓄水完成后,我们先后投放白鲢、花鲢等鱼苗共计120万尾,在提升湖区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丰富了鸟类的食物来源。”铜鉴湖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经过一系列生态治理,铜鉴湖核心区域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目前区域内累计发现各类物种2190种,其中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植物30种、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28种。
铜鉴湖花海公园同样是打卡、拍照的理想去处。“现在的铜鉴湖集山水风光、历史人文、休闲体验为一体,未来还将探索湿地保护与惠民利民的双赢路径。”铜鉴湖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铜鉴湖直接带动民间投资2.5亿元,仅园区内一家农家乐的年盈利就达800万元。
铜鉴湖里的“黑科技” “人、物、技”全面监测水质
“一个机房一架无人机,十几分钟飞一个来回就可以对铜鉴湖水域水质进行全面监测。”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员潘明忠告诉记者,智能化无人机搭载高光谱成像系统,可实现无人机监测设备自动飞行、自动巡查、自动分析和自动预警,定期对水体的COD(化学需氧量)、叶绿素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通过智慧水质监测平台直观地看到铜鉴湖水质情况。
观测林木长势、管养湖区花卉、监测湖域水质,是铜鉴湖管养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以前的铜鉴湖,检测手段不足,取样全靠人工。近年来,采用“人防、技防、物防”三效联合监测及管养生态环境和水质,2024年更与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双向合作,联合开发了智慧水质监测项目,可全自动监测铜鉴湖水质及植物长势。
据了解,未来铜鉴湖还将通过空、地、水等多维度获取信息,实现立体化环境监测。空中通过无人机搭载多种遥感设备进行大范围环境和生态巡查;地面通过定点装置实现关键点位水质实时监测、重点区域植被长势监测等;水下对水体不同断层进行立体探测、对鱼类资源进行监测,并通过多维信息融合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助力铜鉴湖的智慧生态体系建设。
“铜鉴湖的蜕变,是杭州湿地保护工作的生动例证,也是以湿地为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杭州画卷的生动写照。”市林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