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长生路55号:聆听中韩并肩抗日的杭州回响
发布时间:2025-08-07   杭州日报

杭州日报讯 开栏语

八十载光阴流转,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镌刻在这座城市血脉中的记忆永不褪色。曾经,笕桥机场上空呼啸的战机,钱塘江大桥悲壮的自我牺牲,富阳受降村里那纸终结黑暗的文书……都是这座城市最深刻的抗战见证。

如今的杭州,早已抚平战争的创伤。钱塘江畔高楼林立,运河两岸游人如织,曾经的战场变成了创新热土。但那些烽火岁月留下的坚韧与勇气,依然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流淌。

本报今起推出《烽火与和平》栏目,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些历史印记,回望那些不能忘却的岁月,感受一座城市从战火中重生、在和平中绽放的动人故事。因为铭记历史,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西湖边的长生路,青石板路映着夏日阳光,20余名韩国研学团学生走进一幢灰砖老建筑,门楣上中韩双语铭牌格外醒目——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正值暑期,这里已成为韩国游客来杭的热门打卡地,一拨拨参观者循着历史足迹,在这两层小楼内触摸一段跨越世纪的友谊。

“1932年5月至1935年11月期间,这里曾活跃着一群韩国志士抗日复国的身影。”讲解员赵悦含的声音穿过展厅,将时光拉回硝烟年代——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大批韩国抗日义士流亡中国。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1932年,被誉为“韩国国父”的金九策划了上海虹口公园爆炸事件,由韩国志士尹奉吉实施。为躲避日军追捕,金九与临时政府要员被迫流亡浙江。危难之际,在浙江人民的帮助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搬迁至杭州,其中仁和路清泰第二旅社、长生路、学士路思鑫坊都留下了临时政府要员活动的足迹,其中在长生路的时间最长。

“选址于闹市之中,正是大隐隐于市的智慧。”赵悦含说,当时邻居们只知这里住着“外地客人”,谁也想不到普通民房里,正孕育着一个国家的复国希望。在杭州3年多时间里,韩国临时政府召开国务会议,发行独立党机关报,保存了抗日力量,为亚洲反殖民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贡献。

为了纪念这段中韩携手抗战的历史,2007年,杭州市政府在长生路原址复建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2014年,这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这也是杭州首个“国家级”抗战遗址。纪念馆一共两层,入口处复原了当年临时政府的会客厅。房间一侧悬挂着大韩民国临时议政院的太极旗,另一侧陈列着金澈、宋秉祚、梁起铎三位临时政府国务委员的照片。馆内的卧室复原区,陈列着原址居民捐赠的老式衣柜与行李箱。一幅幅历史照片、一段段纪实文字,在静述着中韩两国并肩抵抗日本侵略的历史。

烽火岁月远去,但战火中结下的友谊从未褪色。2024年11月8日,中国宣布对韩国实施免签政策后,杭州成为韩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而这处旧址更成了精神坐标。“纪念馆年均接待参观人员十万人次,其中近三成是韩国参观者。”馆长朱烨威表示,纪念馆见证了中韩两国的过往与友谊,很多韩国来访者都把这里当作独立运动的圣地,历任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都会到访这里,馆内讲解员流利的韩语,总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感受到“回家”的亲切。

韩国游客朴女士把纪念馆作为来杭第一站,她驻足展厅前许久,动容地说:“这里不仅是历史现场,更是两国人民并肩战斗的见证,我看到了抗日志士们的智慧和勇气,很感动。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磨灭,正如纪念馆门前这条被定名为“长生路”的街道,寄托着两国人民对中韩友谊长存、和平繁荣的美好祝愿。如今,长生路55号的故事,也正随着往来的脚步,在新时代续写着新的注脚。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李婷婷 实习生 卫柳婧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