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上市,这款由杭州企业贝达药业研发的药品,打破了我国癌症靶向治疗长期被国外进口药垄断的局面。一款新药,一座城市,一场关乎民族制药尊严的攻坚,在杭州这片沃土上正书写着创新的最强音。
“杭州是能够让你梦想成真的地方。”这不仅是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博士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更是他创业历程的真实写照。2002年,手握美国医学博士学位的丁列明面临人生重要选择,他最终将创业的种子播撒在了杭州这片热土上。
二十余年过去,贝达药业已从初创企业成长为中国抗癌药研发的领军企业,而杭州也以其独特的创新生态,证明了丁列明当初选择的正确性。
城市远见,为企业雪中送炭
“当时三期临床需要5000多万元资金,这让我们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丁列明回忆道,眼神中仍能看出当年的焦虑。彼时,贝达药业研发的凯美纳正处在即将进入三期临床研究的关键节点,却因资金链断裂面临前功尽弃的风险。
就在这个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冬,丁列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杭州当地区政府递交了求助报告。令他没想到的是,政府的响应速度超乎想象。“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定下来支持1500万元,购买了第一批研究对照药。”现在,丁列明依然充满感激,“这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对我们创新项目的认可。”
这笔钱在2008年无异于雪中送炭,使创新药的研发绝处逢生。而这一决策背后,是杭州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精准判断力和担当精神。“政府对我们团队和项目一直比较了解,所以能够迅速做出决策。”丁列明感慨道。这种了解并非偶然,而是杭州各级政府对重点创新项目的长期跟踪和服务意识的体现。
这一关键时刻的鼎力相助,成就了中国医药界的一个里程碑。2011年,凯美纳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打破了国外产品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发布会上,很多地方向丁列明抛来橄榄枝,但他始终坚守杭州。
在丁列明看来,政府的支持不仅停留在资金层面,更体现在全方位的创新生态构建上。“很多创新项目会遇到审批问题,审批的快慢决定项目速度。杭州在这些方面的响应速度和力度全国领先。”
“饮水思源,不能忘记政府的帮助。”丁列明坚定地说,“实践证明杭州的创新营商环境是优异的。”如今,贝达药业已从单一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发展成为拥有多个上市产品和丰富研发管线的创新药企龙头。
生态赋能,人才与城市的“双向选择”
从一粒药到一座创新高地,一座城市与人才共同成长的故事正在这里续写。
作为杭州创新生态的缩影,位于临平区的贝达药业汇聚了来自全球的科研人才,展现出这座城市对高端人才的强大吸引力。截至目前,贝达已拥有1800多名员工,引进了50多位国家级、省级高端人才,其中多数为海外归国人员。近三年来,企业研发投入比例平均接近40%,在研新药项目中已有20多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绩单,更是杭州人才生态结出的硕果。
“对人才而言,最重要的始终是实现自我价值。”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表示,“杭州恰恰能做到两全其美——既为人才提供成就事业的舞台,又能满足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走过国内外众多城市,他特别感受到杭州特有的包容性:“人才往往个性鲜明、要求更高,而杭州恰恰能以城市的厚度与深度,包容并支持这些差异。”这种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氛围,已成为杭州创新生态的精神底色。
政策支撑是构建创新生态的关键一环。自2018年发布《关于促进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2年出台《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杭州持续加码,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城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贝达药业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还创建了“贝达梦工场”这一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平台,助力更多科学家将研发梦想落地成真。
“现在我们不但能安心创新,通过生态圈打造,我们还引进了大量人才和项目,大家都在杭州做得有声有色。”丁列明感受深刻,这种从个人成长到创新生态的转变,正是杭州推动产业发展的缩影。
这座从“电商之都”向“科创名城”跃升的城市,正以“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承诺滋养每一棵创新的幼苗,更以“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定力守护每一份坚守与突破。
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杭州始终将创新与人才置于发展蓝图的核心。2020年以来,超230万名35岁以下的大学生来到杭州,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注入青春动力。由此显现,在这片创新沃野上,“总要来一次杭州”的呼唤都在见证着更多梦想的落地生根。正如丁列明对正在涌入杭州的“90后”“00后”年轻人的寄语一般:“这座城市不承诺必然的成功,却为每一个梦想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这或许正是杭州作为创新活力之城的真正魅力所在。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