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润泽民生新天堂
发布时间:2025-11-06   杭州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幸福示范标杆,人民至上。

这五年,杭州紧紧锚定人民生活幸福这一“国之大者”,聚焦群众关心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织实织密覆盖全民的保障网,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一年接一年办好民生实事,有力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布局与服务提质增效,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大图景”落实于百姓生活中的“小确幸”,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美好幸福的共富生活处处可见、人人可及、时时可感。

全心守护

托起“稳稳的幸福”

五年来,杭州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系统施策,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精准滴灌”,全方位构筑社会保障体系,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筑牢共同富裕的根基。

“这个政策太好了,不仅缓解了我们的经济压力,更让妈妈能安心接受专业护理!”今年起,住在定点长护服务机构的叶奶奶开始享受70元/床日的长护险机构护理待遇,这对老人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

2025年1月1日起,社保“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靶向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现实困境,并通过政策创新,实现长护险省内异地服务直接结算,解决随子女异地养老群体的照护难题。截至10月底,已累计为2.6万余名失能人员提供照护服务。

从制度完善到暖心实践,这是杭州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健全的生动缩影。这张用心用情织就的“守护网”,正不断把政策加大实施的力度转化为群众切身受益的温度。

不久前,我市召开政策吹风会,详细介绍了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相关情况。据了解,此次修订在参保户籍限制、个人缴费标准、激励机制、困难人员待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将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减轻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

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救助的精准度也在持续提升。

以“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为切入口,杭州构建起了低收入群体常态化救助帮扶体系,通过出台《弱有众扶体系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打造“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打造“12345”模式助联体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实现对困难群众的“主动发现、精准救助、多元帮扶”。截至2025年10月,已为全市困难对象发放各类救助金10亿余元;建成助联体(站、点)3400余个,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

更多“及时雨”式的关照,浸润着千家万户。

“以前租房时房东动不动就涨租金、让搬家,现在我们申请了杭州的公租房,这里管理得当、租金稳定,周边配套也很不错。”对市民徐先生一家来说,公租房带来的是一份稳稳的“踏实感”,“真正让我们有了家的感觉”。

作为全国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试点城市,“十四五”期间杭州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主体”的具有杭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已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房源1万余套,并通过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并举的方式,扎实做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以及创业人员兜底保障工作,公租房实物和货币补贴累计保障家庭44万户。同时,杭州还多渠道筹集并推出蓝领公寓、人才专项租赁住房等保障性租赁住房,截至2025年9月底,通过新建、改建、转化等多种方式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26.84万套(间),推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470个,房源20.76万套。

“7天免费住”的“青荷驿站”则成为外来应届大学生感受杭州暖心的第一站,呵护更多青年才俊在此扎下根,与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的杭州共赴一场相互成就、枝繁叶茂的未来。

为青年筑梦,也为儿童护航。

在杭州,14家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92家具备专业心理和普法功能的乡镇(街道)未保站、3287名村社儿童主任,共同构建起“1+N”关爱矩阵,并在全国较早实现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市域同标、城乡同标”;此外,还发布了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15条措施,建立起困境儿童“一人一策”关爱服务机制、儿童福利和慈善融合发展机制,为精准关爱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于细微处着眼,在贴心处落地。杭州持续高质量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释放惠民红利,彰显城市人本底色。

全龄友好

点亮“美美的生活”

五年来,杭州聚焦人们的“美好向往”精耕细作,高质量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推动各类优质资源均衡可及、普惠共享,切实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共同富裕成色。

今年9月的开学季,杭州一批学校全新启用:九年一贯制的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小和山校区),因生态化的环境设计和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备受关注;配备了智慧教室、学科实验室、智慧寝室的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径山高级中学,可一站式满足学习、生活与成长的需求……

“十四五”期间,杭州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学龄人口持续处于高位。一座座新校舍崛起,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杭州平稳度过入学“洪峰”。2021至2024年,全市新建469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41.45万余个。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共富”也迈出坚实步伐:杭州充分发挥名校集团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让更多新建校加快成长步伐,当前全市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73.82%;开展市、区两级合作共建优质高中,杭二中、学军中学、杭高、杭十四中等直属头部高中领办的分校,已实现萧山、余杭、临平、临安、富阳等周边五城区全覆盖,并向桐庐等山区县市拓展;实施办学资源共建共享、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农村学校“提、撤、并”、农村学生健康成长“新四项工程”,市域“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范围从山区四县扩大为西部五区县,跨区域城乡教共体已覆盖西部区、县(市)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学有优教,幼也有善育。

近年来,杭州重点聚力提升托育服务可及度,降低托育服务价格,提升托育质量。通过深化“医育结合”,全力打造“杭小育”城市托育服务品牌,制定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方案,辐射指导1356家托育机构;建成“市级儿童早期发展基地”32家,基层“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92家,儿童友好医院118家,让“善育在杭”更深入人心,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托”与专业可靠的“育”。

杭州还全力“助好孕”。

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在长三角省会城市率先实施生育补助项目,推进“暖心助孕”行动,面向所有在杭孕产妇、新生儿实施出生缺陷防治“九免”政策,全市13个区、县(市)全部出台了县级生育支持措施。“市级方案牵头抓总、部门举措丰富多元、县级政策落细落地”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已逐步形成,杭州正全力打造“全链条”助孕服务,为生育家庭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动态管理。目前,全市已建成基层生育门诊77个,新建三星级以上公共场所母婴室748个,实现主要公共场所全覆盖。

健康向“新”,让群众更有“医”靠。

通过深化改革、借力数字赋能,杭州将健康服务融入日常:在市互联网医院平台上,40家二级以上医院和15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响应着20万人次的健康需求;首创的“家医有约”综合服务平台,以企业微信为切入点,贯通医疗、公卫、转诊等10余个高频业务系统,98%以上的签约服务满意度印证着这项创新举措的惠民力度;能帮助解决睡眠困扰的“@杭好梦”,陪伴孩子成长的“杭小育”,会“号脉”的中医智能体“小安”,让“AI+医疗”触手可及。

此外,杭州的健康服务还不断向“空中”与“云上”拓展——打通了市一医院城北院区与湖滨院区无人机航线,拓展了余杭二院医共体间无人机标本运送路线;利用5G技术,建立市三医院与阿克苏人民医院“5G云诊室”,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家门口幸福养老”也从“愿景”变为“实景”——

家门口飘香的2400多个老年食堂(助餐点)让老人们吃上“热乎饭”“安心饭”,保障他们“舌尖上的幸福”;180余家康养联合体推动医康养深度融合,不断实现从基础照护到健康关怀的全链条提升;遍布城乡的2700余家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与其互为补充的200多个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断打通养老服务的“末梢神经”……一个个“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不断成型,共同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域的“一站式”养老服务网。

“人间天堂”的适老关怀还在持续加码,不断加温。

不久前,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将围绕老年人生活全场景,从七大维度推出20项特色举措,凸显鲜明的辨识度,打造“幸福颐养”民生品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连续18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唯一的“幸福示范标杆城市”,这是杭州五年来工笔书写民生答卷的最佳注脚。在迈向下一个五年的新征程中,在高水平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奋进路上,这座“人间新天堂”将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为标尺,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改善公共服务,让每个呼声都有着落,对每份期盼都有回应,走出有温度和质感的城市品质提升之路,奋力成为心生向往、情感归属、梦想成真的幸福之城。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王璟 制图 记者 王莉莉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