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户走访,曾被误认为是骗子

小朋友给冯轶君戴上自己做的花冠
“这是我做的花冠,可以给你戴上吗?”
昨天下午,在滨江区钱塘帝景幼儿园(永久河分园),几个小朋友围着冯轶君,欢声笑语不断。
35岁的冯轶君,是一名儿童主任。
今天是世界儿童日。这是由联合国于1954年倡议设立的全球性纪念日,定于每年11月20日,旨在促进儿童权利保护、福利改善及教育发展。
2010年5月,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共同启动“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2个县的120个村作为试点,在每个村设置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将儿童福利政策精准落实至有需要的孩子。这些专职人员,就是后来的“儿童主任”。
他们把我当成骗子
冯轶君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圆脸,常常扎着一头马尾。大学毕业后,她曾从事金融行业。2023年,她考取南开大学社工专业在职研究生的同时,也成为了联庄社区的一名社工,主要负责帮扶工作,儿童主任是其中一块重要的内容。
对冯轶君来说,这份工作充满挑战。
“他们把我当成骗子。”她笑了笑说。
儿童主任长期服务于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群体,要日常入户走访,了解并上报辖区内困境儿童活动组织、保障政策落实、监护缺失和侵害等情况。
在为流动儿童建立档案和进行随访前,儿童主任会先打电话联系家人,有的人并不理解这份工作,会把他们“当成骗子”。
联庄社区有一位退休的律师,从事公益服务很多年了。最近的一次活动,他带来了他的外孙,一位患有孤独症的10岁男孩。他们曾花费近百万元用于治疗,但效果并不好。多年后,直到家里迎来第二个孩子,老人才愿意坦然诉说往事。
“当他们愿意开口,往往意味着伤痛开始平复。在这之前,我们不便多问,这份谨慎与敏感,需要被充分尊重。”冯轶君说。如何把握工作的边界感,尤其是触及家庭内心深处的伤痛时,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技巧。
刚接手这份工作的时候,她也不知道怎么介入孩子父母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伤口。
在“前辈”周美燕的带教下,她逐渐学会沉下心去倾听,努力成为一个“有心人”。她会主动留意哪些学校对特殊孩子更包容,记录哪个特色公益项目能帮助孩子,以便在居民需要时迅速提供有效的信息。
“我们会提前梳理清楚流程和政策,告诉他们需要准备什么,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尽力让这个本就艰难的过程,能进行得更顺畅、更有尊严一些。”冯轶君说。
她的微信里有一个77人的群,代表着77户残疾家庭。无论多晚,只要群里有人求助,她都会及时回复。“他们信任我才来找我,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压垮一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她说,“我不能让他们等。”

周美燕和冯轶君(右)在讨论儿童工作

冯轶君在处理工作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