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攻坚破局 提质焕新 杭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11-25   杭州日报

杭州改革攻坚的鼓点正愈加铿锵。

从科创生态的能级跃升,到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从文旅融合的精彩蝶变,到民生福祉的不断增进,这座城市紧扣市级“13+7”改革攻坚体系,以守正创新的定力、整体推进的魄力,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亮点纷呈”的成绩单。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杭州对“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改革思路的坚定践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科创赋能:教科人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城市创新力的竞争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比拼。

杭州深谙人才是创新根基,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着力打破产学研用壁垒,构建高能级科创生态。

今年5月,富阳区聚焦校企协同壁垒、产教供需错位、成果转化等堵点卡点,联合浙江工业大学共建浙工大富阳教科人融合中心,打造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孵化、金融支持、服务保障于一体的高能级科创生态平台,以坚实的工科底蕴和卓越的产教融合能力,为这片创新热土注入强劲的科创动能。

拱墅区坚持发挥政校企协同优势,与浙大、浙工大、港理大、浙大城市学院等高校,以及中美华东等龙头企业,围绕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合作共建五大高能级科创平台,着力打通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成果转化关键链路,推动产学研用一体贯通。今年新增科创型企业2067家、新申报“国高企”126家,探索出一条政校企紧密协同、教科人一体推进、两创深度融合的破局之路。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今年杭州重磅推出“润苗计划”,旨在以“选苗、扶苗、蹲苗、壮苗、护苗”五大行动为脉络,全周期服务、全要素保障构建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体系,推动科技型初创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是杭州多年来培育科创企业经验的一次系统化集成与战略性升级。

“培育发展科技型初创企业,不仅有助于构建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而且有助于优化创新生态、催生新兴产业,为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能。”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止于此,杭州针对中小企业抵御风险、适应经济形势变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创新“专精特新AI智能体”赋能模式,推出“双清双找”“专利护航”“杭品出海”等行动,实现“专精特新贷”融资促进“千企百亿”成果。截至9月底,新增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53家,累计达84家。

从“幼苗”培育到“骨干”壮大,杭州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服务,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让科技型企业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为城市创新活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营商环境:精准化服务激发市场新活力

“政府不是‘大水漫灌’式帮扶,而是像‘贴身管家’一样,企业发展中哪处卡了壳,他们总能第一时间递上解困的钥匙。”企业的评价,是杭州营商环境优化的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杭州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持续拓展“一站式”集成服务,让政策红利精准滋养每一家企业。这种“靶向式”服务理念,打破了传统政务服务的刻板模式,真正实现了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市交通运输局迭代“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专属的“一站式”集成服务;市财政局围绕政府采购行政裁决重点环节,将杭州市类案同裁、简案快办、全过程调解等做法固化提炼并向全省推广。

不知如何起步、从哪下手是跨境电商的首要难题。上城区以平台、运营、合规等九大服务生态推动从“直播电商起源地”向“跨境电商标杆园区”转型再出发,用4个月时间建成3000平方米全球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一站式助力企业“看了想来、来了会干、干能干成”,探索与义乌“档口模式”错位发展,助力品牌出海、链接内外循环的上城路径。1—9月,跨境电商出口额实现6倍增长,带动全区出口总量突破460亿元,同比增长43.7%,增速全市第一、全省第五。

滨江区块打通国际专业资质互认通道,上线全国首个“3C”免办及特殊用途进口产品延期备案系统,累计为企业节省认证、通关等费用超6.8亿元;上线全省首个线上全流程“口岸签证平台”并着力向全国推广;探索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试点,新增31项国际职业资格比照目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精准的人才支撑。

高效便捷的服务让经营主体蓬勃发展,青年才俊竞相汇聚,城市发展活力持续攀升。杭州的改革创新实践证明,持续对标国际一流、聚焦企业急难愁盼,能打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为城市发展汇聚更多优质资源。

文化赋能:文旅深融合塑造城市新魅力

杭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推进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培育,让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向赋能。这种融合发展的思路,既传承了城市的文化根脉,又为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0月15日晚,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剧目、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根据作家徐则臣茅盾文学奖同名作品改编的杭产大型话剧《北上》在重庆大剧院上演。

这是杭州不断推进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培育结出的硕果之一。

今年7月,杭州正式发布了“城市烟火地图”,将全市331个精品消费场景“一网尽览”,市民游客只需打开“浙里办”App,就能一键导航至心仪的夜游胜地。

在数字化赋能下,杭州入境旅游全链条便利化改革成效显著。入境通关“一站办理”、住宿“一碰入住”等“八个一”举措落地见效,全国首创的“行李服务一件事改革”获省领导批示并全省推广。文旅智能体“杭小忆”实现行程“一键生成”,全国首创“一键退税”服务将退税时间压缩至最快2分钟。截至目前,全市离境退税商店增至277家,“即买即退”商店增至124家,1-9月接待入境过夜游客96.5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9.46亿美元。

文化惠民与商业运营有机融合,总投资约1.46亿元的爱奇艺乐园项目落户“杭州文化两中心”,采用“两权分置”模式实现国企与社会资本优势互补,以影视IP结合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1-9月,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616亿元,同比增长9.4%,占GDP比重15.5%,文化“新三样”出海、重大赛事展会举办等举措,让杭州文化魅力持续彰显。

1-9月,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616亿元、同比增长9.4%,占全市GDP比重15.5%。从首创“一键退税”服务,到成立文化“新三样”出海联盟,从扶持《黑神话:悟空》游戏出版及PS5光盘出版,到“浙BA”、数贸会等重要赛事展会的举办,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杭州正在形成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文化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力量。

民生为本:精准化施策回应群众新期盼

改革的力度,最终体现在民生的温度上。前三季度,杭州聚焦“一老一小”、健康保障等群众急难愁盼,以精准改革织密民生保障网,多项民生实事提前超额完成,让改革红利直达群众心坎。

今年9月,“青年入乡 共富未来”2025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大会上,建德首次发布“青·城纪”青年入乡品牌体系,旨在通过场景化引才、创业型实习、数智化赋能等方式,打造最优“营青”生态。一直以来,建德将青年入乡发展作为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全面深化“青年入乡共富建德”改革,探索形成以青年创业驱动产业振兴、以人才活力激发共富动能的有效路径。

今年7月,浙BA赛场上,临安队与富阳队战况激烈。而观众席上,由“天目村播”新悦妈妈制作的美食“篮球馒头”——色香味形俱全,同样征服了富阳球迷,许多人当场追问“哪里可以买到?”

为缩小“三大差距”,面对“内容电商”崛起的新趋势,临安区主动顺应变革,临安把“直播间”搬到“田野间”,把“农产品”变成“优选品”,把“土特产”转为“共富产”,积极培育“天目村播”新业态,激活乡村共富新动能。目前,全区电商从业3.89万人,培育百万级粉丝的“村播大咖”5人,今年1-10月,共同带动全区农产品网销额突破45亿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健康是幸福之基。今年以来,全市迭代升级“就业创业一张图”,城镇新增就业26.46万人,为25.17万名重点人员提供精准就业帮扶,推出3.47万个大学生见习岗位;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流感疫苗接种超81万人次;70家“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建成投用,3000多人次婴幼儿养育照护小组师资完成培训……

从“一老一小”的重点保障到公共安全的全面提升,杭州始终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真正实现了“改革为民、发展利民”的初心使命。

秋尽冬来,岁末将至,四季度的冲刺号角早已吹响。杭州更需以“不松劲、不停步”的姿态,把优势巩固好、把短板补齐好、把目标完成好,高质量谋划“十五五”时期,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提供更多可借鉴、可推广的“杭州方案”。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首席记者 郑晖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