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促进农产品智能流通 |
2012年09月24日 17:23:52 星期一 |
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促进农产品智能流通 民进杭州市委会 杭州市是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截至2009年底,我市已集聚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近80家,拥有相关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已在智能电网、节能减排、安防监控、环境监测等领域成功实施了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积累了一定技术应用和服务经验。我市已拥有涵盖大容量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立体化现代通信网络。但是,从现有的产品开发和技术现状看,《十二五规划》扶持的物联网重点攻关和试点示范项目中,能够直接为农产品流通行业提供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几乎为零,而现有的农产品流通却存在诸多矛盾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将物联网技术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势必将直接推动杭州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多方面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这对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是利益的最大化。 存在的问题 一、物联网技术普及与农业解决方案空缺问题。在2011年9月召开的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看出,物联网已成为国内外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加快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农业方面大量存在管理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不高、流通环节复杂等问题。杭州是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地区之一,处于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2010年全市物联网产值达310亿元,但是,在整个展示区内已投入使用物联网应用项目40多个,投资近6亿元,涉及智能电网、节能环保、安防监控、智能交通等十大领域,却没有实质性地涉足农业。 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社会对物联网技术的普及程度还不高,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屈指可数,参加高峰论坛的成员多数是企业界人士,高校教师学者很少,来参观会场的观众也寥寥无几;第二,不少物联网企业在研发产品过程中发现专业人才非常稀缺,为了解决用人问题只能自己设法开设培训班,通过培养新人来储备人才;第三,在几大参展商中几乎没有企业关注农业的市场需求,这与农业管理的复杂性和落后性有密切关联,同时在对客户对象选择上夜存在困惑,目前大部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高利润的垄断行业,如电力、交通、医疗等。 二、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的问题。由于农产品流通涉及生产环节、批发市场、零售、农贸市场、超市等多个环节,仅仅通过杭州市在两年中进行的部分试点索证索票管理还是难以真正达到质量的全面掌控,同时,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牵涉面广、市场经营不规范、专项经费难落实、追溯管理“断链”等困难,市“追溯办”曾组织有关单位组成联合工作组进驻杭州蔬菜批发市场和良渚蔬菜批发市场,通过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管委会牵头,蔬菜批发市场和工作组人员组成39人工作班子,轮流值班,在抽检中发现干制腌制蔬菜、腐竹的问题较多,其中农药残留不合格的蔬菜中外地蔬菜占了较大比例。 三、产品流通的成本控制与效能问题。现有农产品流通的困难,最弱在物流。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特别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广应用现代物流,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的物流水平,处于服务比较粗放,没有针对行业和产品特征进行细分,特别是农产品的物流,对硬件设施和运输成本以及时间效率都要求较高。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结合是目前生鲜采购和经营的瓶颈之一,也是未来市场投资的热点,现在的流通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性较大;此外,路况不良的时间成本,设卡收费等问题等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流通成本,加大了农产品大宗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其中运销保鲜技术也是目前影响超市生鲜经营的突出问题之一,“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大大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1/4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杭州作为著名的消费城市,货物进出量之比是“七进、三出”,即运进来的货品占70%,运出去的货品占30%。巨大的消费总量需要充足的物资供应,同时需要一个健全的物流配送体系去保障。但由于城市物流配送所涉及的范围广、条块管理复杂、城建设施要求高、企业操作技术性要求高、政策配套协调困难等因素,造成了杭州城市物流配送与杭州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匹配,杭州城市配送物流业的发展总体上尚处于相对落后阶段。特别是冷藏运输、特种物品配送节点比例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杭州市城区很少有二级的配送中转节点,特别是直接服务于门到门配送的节点太少。杭州市现有的物流配送中心基本是人工分拣,电话通信,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整体物流技术水平落后,缺少强大技术支撑,严重阻碍和影响配送中心的发展。 四、产品信息发布的全面性和指导性问题。近期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市场普遍关心问题,其中又以大蒜、绿豆等农副产品和杂粮的价格上涨尤其惊人。不可否认资金的炒作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但短期供应关系失衡也是其价格上涨的推手。不少农产品种植面积下降,产量下降造成了货源供应趋紧,造成了价格上涨。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供求信息共享程度差,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较大,使农业生产者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结构,造成盲目生产。农产品出现交替性的短缺和过剩,农业生产者往往增产不增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杭州是电子商务发达的城市,但面向农村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形式和内容雷同,缺少创新特色,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虽设有一些农产品行情和供需信息发布,但很少发布对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市场需求评价或预测,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推广运用物联网技术服务农产品流通的几点建议 一、普及物联网技术,开发农业类物联网应用项目。杭州作为物联网产业的第一方阵,必须对农业问题高瞻远瞩,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首先,要从政府层面高度重视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针对现有的农产品物流瓶颈,深入了解和挖掘市场需求,让更多高科技企业关注农业市场;其次,要扩大对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专业培训,特别是高校,要走在理论前沿,作好前期研究工作,尽快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再次,政府与民间共同设立相关组织,将物联网技术和人才培训工作向各个县市推广,让更多年轻的农民和大学生村官学习先进理念和应用技术,为农业现代化升级打下基础;最后,正确引导物联网企业关注民生大事,设立一定的专项研发基金,鼓励企业往农业应用方面进行产品设计和系统开发,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 二、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智能溯源。农产品质量就是生命。可以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建立严格的检验机制,确保农产品安全。同时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追溯种养殖与加工业的疫病与污染问题,追溯种养殖过程中滥用药,加工过程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问题,改变以往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只侧重于生产后的控制,而忽视生产中预防控制现象。比如,将RFID(无线射频)技术运用于生猪交易电子代理结算系统,通过RFID将交易信息数字化并且精确到每片猪肉,方便快捷地实现猪肉交易的全程可追溯。升级改造定性检测农药残留设备,提高对批发市场蔬菜的抽检效率。建立“检企合作”机制,优化和升级现有的批发市场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针对市场上鸡蛋的品质问题,可使用电子鸡脚环,采用RFID质量追溯系统,在养殖过程中全程跟踪各个阶段的生长和喂食情况,对活鸡,净鸡,鸡蛋做到来可追溯,去可追踪,从而让消费者更放心选购和食用各类农产品,让伪劣假冒产品没有了市场。 三、通过物联网对物流过程进行监控,提高物流效率。运用物联网技术改造物流管理水平,为农产品物流建立专门的物流通道,加强农产品物流的管理能力,保证生活日常所需农产品的高效流通。实施“网络化”发展战略,将农产品流通中的批发节点管理扩大到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管理和价值链管理,统筹各批发市场业务发展,发挥网络体系的协同效应。建立批发市场信息数据库和集团协同管理信息平台,集中批发市场的有效信息,强化各批发市场间的横向联系,通过信息流带动物流、商流,协同管控,将批发市场连锁起来。通过为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加贴RFID电子标签,设立农产品安全管理中心数据库和各地农产品仓库本地数据库,实现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储存和销售各环节的全方位跟踪。 四、通过物联网构建供应者与消费者的直通道。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客户信息、业务信息、交易信息、市场管理信息等进行收集、储存、传输与整合。同时,将数据中心与各批发市场互联,为批发市场提供资源共享及业务运营支撑平台,最终实现客户数据、业务数据的整体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地优化系统内资源,从而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 应用在农产品物流领域,实现商流与物流的完全分离,实现供应者与消费者的直通道,有利于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创造价值,有利于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发展农产品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业,是我国发展和完善电子商务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联网平台,农产品供应者与时俱进,引导生产加工企业发展以农业高科技为龙头、产供销一条龙、内外贸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生产基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使农产品生产者真正介入农产品物流中,减少了信息流通的中间环节,切实降低市场信息失真的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减少因生产过剩带来的损耗。 |
来源: 作者: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