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网络文学守望者
——记市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夏烈
发布时间:2014-11-05   

真诚守望

从1998年痞子蔡发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始,中国网络文学已走进第16个年头。2013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3.51亿。网络文学迅猛发展,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更影响到文学的生态和结构。

网络文学在经历了巨大发展后,逐渐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生产、传播、阅读模式和文本特色、审美风格。这些都对传统文学和学院批评提出了新的课题。

“网络文学应该是一时代之文学,是这个时代的主流”。2008年,夏烈在他主编的“国内首本类型文学概念读本”《MOOK流行阅》杂志上就提出了网络文学是“一时代之文学”的概念,他认为,网络文学在文学史意义上会被证明是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的时代位置。“我这么说,首先是不低估网络文学的地位,相信它的未来会有经典作品;其次,我这么说也谈不上什么高估网络文学,因为‘一时代之文学’是说每一个时代都有最流行、最辉煌、参与者最多、最富代表性的文体,以前这个说法王国维、胡适都说过,现在我无非拿来指定一下网络文学,不值得很多精英教授们认为我提拔‘垃圾’。”夏烈这么解释。

今年6月,夏烈在《人民日报》发表《影响网络文学的力量(网络文学再认识)》一文,从浙江网络文学发展的经验出发,总结出影响网络文学的四个因素,即国家政策、资本力量、读者受众、知识精英。他认为,评价网络文学,不能把其商业性和艺术性完全地割裂开。事实上,目前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正在生长,在中西文化的影响下,他们正在形成真善美、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自身价值,文学批评应该引导其经典化。

“迟早有人会像归纳唐诗那样,去归纳网络文学的初、盛、中、晚期。这同样是历史经验,只要我们对网络文学给予未来的允诺。”8月,《光明日报》上刊登了夏烈展望网络文学发展大趋势的文章,在文中,他明确表示这将是“一次如唐诗般的旅程”:

“以我之见,目前的中国网络文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纸质迷恋者和怀着纯文学观的人们来说,网络文学目前16年的历史都有点嫌长了,但事实上,它粗糙海量和‘哗众取宠’的姿态正好说明它刚刚开始,既需砥砺精进,也应大有可为。

“文学,是人类情感的园圃;作家,是人类情感的工程师。一切文学的成功,也许就是建立在人们周期性情感浪潮之上的建筑,大多数建筑终将倒塌、翻新,只有那些富有洞察之魔力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才会被时光留住,成为记忆的博物馆,等待后世的不断参观与共鸣。这一点,无论网络文学还是其他介质时代的文学,概莫能外。”

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为网络文学真诚守望之心。

 
台北大隐
来源:    作者:周静    编辑:倪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