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提升文艺批评的思想力量
发布时间:2017-06-21   光明日报

    当今文艺批评多受诟病,公信力日益下滑。文艺批评出现乱象,不断被污名化,质量一直不是很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那就是文艺批评家哲学素养的严重匮乏。

    有个很经典的说法,那就是“文史哲不分家”。历史上那些大批评家都具有深湛的哲学、思想素养,否则文章就没有穿透力,尤其面对复杂的、杰出的文本,就只能隔靴搔痒,无法进入文本内部,说出真正的优秀之处,或者只能匍匐在文本之下,无法对它进行高屋建瓴、入木三分的批评。

    2014年6月29日,全国首家黄宾虹艺术馆在位于杭州的浙江博物馆开馆。1994年3月16日,本报刊发张仃的署名文章《黄宾虹与当代中国画》,其中写道:黄宾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座“大美学”宝库。他对“内美”和“外美”的认识,他对中国画史的精辟见解,他在金石、书法、文学、理论和笔墨技艺上的全面修养,他对艺术的深具哲理的观点,他从文化的宏观背景来看艺术的广阔视野,都是其“大美学”体系中的宝贵组成部分。龙巍摄/光明图片

    哲学和文学艺术的关系是非常密切和复杂的。纵观文学艺术史,那些文学艺术大师基本都是思想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曹雪芹、鲁迅。可以说,如果没有独特的思想,他们的文学成就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后人之所以不断地阅读他们的著作,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学性,他们拥有高超的文学技巧,更是因为他们文字的后面蕴藏着巨大的思想力量。这种思想与哲学家的表达方式不太一样。(当然主要是与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如果说与柏拉图、尼采、庄子等人相比,差异性就比较小。)它更加感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也更加容易进入人心。不要说这些现代作家,即便是古代经典作家,也与哲学密不可分。比如王维、李白、苏轼等人,如果你对庄禅一无可知,那么你也永远无法体味他们的妙处,所谓妙处难与君说。比如杜甫,如果对儒家没有深切的人生体悟,恐怕也很难真正读懂他。

    在艺术领域,比如影视、美术、书法,一个艺术家哲学修养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真正杰出的影视作品,都是富有思想的,闪着智慧的光芒,比如卓别林、斯皮尔伯格、伯格曼、大岛渚等。没有对日本、欧洲文化思想的深入了解,要理解他们的电影,是不可能的。中国那些大师级的书画家,比如董其昌、倪瓒、黄宾虹,你如果对庄子、禅宗没有初步的体悟,恐怕永远看不到他们的妙处。一个熟练的画匠,是永远看不懂他们的。如今有些名头很大的画坛人士一说起董其昌、黄宾虹,就说他们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云云,都缘于没有思想修养,没有眼界。当年傅雷先生为什么独具只眼,看到黄宾虹的伟大,而不是那些画坛中人?因为傅雷有超人的艺术修养,有对中西文化的深湛造诣。如今阅读他们二人的百多封通信,还不禁震撼于他们的素养之深。读这样的书信,真是一种绝大的享受呀。一个人从文学艺术大师那里获得的阅读美感,是从一个低俗的畅销书作家、一个画匠那里永远得不到的。

    所以,作为一名文艺评论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哲学修养。否则,就无法对那些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赏鉴、研究。当然,作为一名优秀的文艺评论家,首先需要的肯定是对文学艺术的那种审美直觉,那种对文学艺术史的谙熟,那种艺术判断力。但仅有此还不行,还必须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哲学会给批评家一双慧眼,让他穿透文本,看到文本后面的东西。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创作超越时代,他的文学批评也是眼力非凡,他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篇短文,我非常喜欢,认为到目前都为人所难及。李长之《鲁迅批判》及关于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等论著,都能够穿越历史云烟,历久弥新。除了他的不羁天才之外,他的思想之光,也是无法否认的。当年他在清华大学,先学生物学,后转入哲学,尤其醉心于德国古典唯心论哲学和形式主义美学。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光祖    编辑:董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