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王阳明思想新论
发布时间:2017-06-21   光明日报

    二

    王阳明的精深思想与卓著事功与他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大有关系。像大多数理学家一样,王阳明对于佛道,吸收其思想而排斥其立场。佛道思想的精华,在其负的方法,在其精诚信仰,在其超越精神。王阳明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儒学在最高层面上其精神与佛道是一致的。他认为,佛家的核心精神是不染世累,万缘放下,对于世间物不黏滞,“于念而无念”;道教的核心精神是爱养身体,道教的内丹、外丹皆在吸取天地之精华为生命茁壮之助力;儒家的核心精神是修齐治平,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内以完成自己的道德人格,外以实现治平理想,也即内圣外王之道。但王阳明认为,爱养身体与不染世累,是儒家修齐治平中本来就包含的,不是从佛道取来的。后人以为儒家只有修齐治平,这是不见其全,自小阵营。他说:“说兼取,便不是。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但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王阳明年谱》)从较低的层面看,王阳明这里说的不能说无道理,但佛道在不染世累和养生方面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却非儒者所能包含。王阳明也曾指出,佛道所长者在心性修养这些形上方面,没有治国平天下,是“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像王阳明这样的大儒,形上本体、形下事物兼治,上下贯通,他对佛道精华的深度吸取是必不可免的。对佛道的吸取,成就了王阳明的博大精深,特别是良知本体的灵动无方而无黏无滞。良知是有与无的合一,“有”指它的天赋道德意识、精诚恻怛的仁心情怀、是非判断的准则、万物法则的凝聚、理性的运用等修齐治平不可或缺的这一面。“无”指良知本体原无一物、清明湛一、随物俯仰、了无挂碍这一面。王阳明晚年化境是即有而无,有不碍无,有无同时而自然无滞,他以太虚形容:“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传习录》卷下)禅宗的“即心即佛”又“非心非佛”,对王阳明以上思想的形成影响尤大。

    王阳明早年在佛道上所做的功夫都融释在良知中,成为良知的内在含义,他在军事、政治活动中表现出的触之不动、处变不惊、淡泊静一、超然物外等,他的良知的灵动无方、即体皆用、所在皆是、无黏滞系缚的精神,皆得力于佛道,特别是禅学。他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用天道来规范良知,用良知来激活天道,天人一理,良知即天皆是对佛道有深入取择的结果。如果说早期的良知即天着重从内容上着眼说良知的真诚恻怛是天的生生不息的体现的话,晚年的良知即天着重从形式上着眼说良知的有无合一是天的万物自然流行而无有障碍这一点,良知的内涵已经有了很大扩展。佛道对于阳明起了既内在又超越、既笃实又空灵、既精诚专一又活泼无方的助力的作用。没有佛道学养的吸取、熔炼,就没有王阳明的多方面成就。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学智    编辑:董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