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王阳明思想新论
发布时间:2017-06-21   光明日报

    三

    王阳明的最高境界是天人一体。天人一体不仅在他晚年的讲学中大量提到,而且在他晚年受弟子之请而作的定本《大学问》中表现得尤其鲜明。王阳明认为,一个德性充沛的人的境界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但人对待万物又有轻重厚薄的价值次序,这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良知的条理有先验和后得的区别。先验的条理,指人本有的分别不同差等而居之的倾向。这种倾向整合后天经验,并在其中分出价值性的、知识性的不同方面,变为人的精神的内在结构,这是后得的条理。后得的条理有迅捷、直接的优越性,它不是对当下发生的事件进行推论和思索,而是诉诸人心灵的直觉。王阳明曾说:“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现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然其发现流行处,却自有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者,所谓天然自有之中也。”(《传习录》卷中)从王阳明一生经历看,他是在数次性命交关、生死搏斗的大事变中,心灵得到震撼,精神得到激发,良知中的各种储存经过检证、调整、对比、定型等步骤确定下来的。

    这里要特别强调“良知上自然的条理”所具有的直觉性质。王阳明的晚年化境,弟子王龙溪有“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的描述。此境界全靠精进不已,精神活动的各方面互相促进,集一生理论和实践成果而后得。这些成果凝定为价值上的条理,并以直觉方式表现出来。王阳明“良知上自然的条理”如果加以诠释和引申,可以说,它包含着“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两个方向。“自然的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价值、美等人类文化的成果赋予自然,使自然在保有了这些品格之后和人成为一体,以价值和美的形态参与人类的生活实践。它在自然身上发现了自己的本质。自然不再是人的异己之物,而是人抒发感怀,寄托情志的对象。“自然的人化”将人的理解和诠释注入自然,使自然内在化、感性化,成为“大我”的有机构成成分。王阳明的“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这种一体者就是即道德即自然的存在。

    “良知上自然的条理”由主体的睿智将一体之仁这种精神、襟怀转化为自然界中的具体物,这可以说是“人的自然化”。具体化就是呈现,在呈现中将方向伦理表现为具体规范,将一体之仁之精诚恻怛表现为对具体事务的自然感情。这种呈现是直觉的、自然的、当下即是的,不是推证的、逻辑的、先在拟议或事后追忆的。王阳明对是非的判断,有理智和直觉两种形式。他早年强调理智的方式,主张“良知越思越精明”,而在晚年,良知的反应能力由于一生的磨砺而熟化,王阳明对良知愈益恃任,对事物的反应越来越倾向于直觉。但这种直觉并非率意的、任性的,而是由他半生惊心动魄的事变中精神活动的各种成分的参与、积累做基础的。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学智    编辑:董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