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时节,一则消息在教育领域与寻常百姓家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多地宣布于今年秋季起试行中小学“春秋假”,其中不少地区将假期安排在11月,为期三天,若与周末相连,孩子们便可“喜提”长达五日的“小长假”。然而消息甫一传出,便在社会舆论中激起了“欢喜”与“忧愁”交织的复杂回声。
这“欢喜”,首先源于人们对教育规律更深切的认同与期待。常年困于书山题海,孩子们与自然的距离渐行渐远,对四季变化的感知也趋于钝化。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春秋假期的设置,恰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有机会在“暮春者,春服既成”之时,感受万物复苏的生机;或在“碧云天,黄叶地”的秋色里,体会丰收与静美的意境。这不仅是身心的放松与调剂,更是鲜活而宝贵的“无字之书”,其对于开阔眼界、启迪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的意义,远非囿于围墙之内的教育所能完全替代。
然而,理想照进现实,“春秋假”的推行,却也难免牵动社会神经中最敏感、最现实的“忧愁”。首当其冲的,便是“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普遍性困局。当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迎来五天假期,绝大多数在职父母却并无相应的法定假期可以同步陪伴。低龄学生独自在家的安全问题令人揪心;即便家中或有老人看护,其教育引导能力往往有限,“在家躺平”“与电子屏幕为伴”很可能成为多数孩子假期的真实写照。如此一来,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恐在“放羊式”管理中大打折扣,甚至加剧教育焦虑。有家长无奈坦言:“孩子放假,我们犯愁,要么‘拼家’轮流看护,要么只能送去收费的托管班或兴趣班,经济和时间成本都增加了。”
如何破解这“欢喜”与“忧愁”交织的难局?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政策设计需更精细,配套措施须及时跟上。教育部门在推行春秋假时,应充分考虑其与社会运行节奏的协同。可鼓励企事业单位探索实施更为灵活的“亲子假”或“员工福利假”,或在春秋假期间为有需要的职工提供一定的弹性工作安排。社区、公共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也应积极发挥作用,在假期组织丰富多彩、价格亲民甚至免费的公益活动和托管服务,为孩子们提供安全、有益的去处。
其二,明晰假期定位,引导社会形成健康假期观念。必须明确,春秋假的核心价值在于“教育”与“成长”,而非单纯的“放假”或“旅游”。学校、媒体与社会应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户外运动、艺术体验等,让假期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家长亦需调整心态,避免盲目将孩子推向高价培训班或长途旅行,应更多关注假期中的亲子互动与孩子内在兴趣的培养。
“春秋假”如同一面多棱镜,映照出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对成长规律的认知,以及社会治理的智慧与温度。它的到来,是挑战,更是契机。唯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破解其中的难题,“春秋假”方能从“令人欢喜令人愁”,走向“皆大欢喜”。
政协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