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石窟的历史回响与西湖的烟波灵秀相拥,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思想盛宴在西湖遇见敦煌书香艺术空间温情上演。10月20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敦煌学学者赵声良教授做客“遇见大家”系列文化讲坛,在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刘进宝的主持下,以“我与敦煌学”为主题,用真挚的叙事与深厚的学养,带现场观众走进敦煌学的学术殿堂,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讲坛现场,赵声良教授的分享从一段跨越四十载的初心抉择娓娓道来。1984年夏,20岁的他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毅然违背父亲“回家乡”的殷切期盼,背着简单行囊奔赴戈壁深处的敦煌。这份抉择的背后,是大学时期一本敦煌壁画画册带来的视觉震撼,更是读到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人才青黄不接”的采访后,油然而生的文化责任感。出发前,他致信段文杰院长,意外收到的鼓励回信,成为支撑他开启敦煌守望之路的第一缕光。
初到敦煌的艰苦超乎想象:土房土炕为伴,天花板上“群舞”的老鼠是日常景致;大泉河的咸水让他连续两月腹泻,吃不惯的辣菜迫使他常以馒头配西瓜果腹。但当第一缕晨光穿透洞窟,壁画上飞天的飘逸、佛像的庄严瞬间驱散了所有困顿,让他从此一头扎进这座艺术宝库。在《敦煌研究》担任编辑期间,他每月扛着厚重手稿,在柳园小站挤上三十多小时的火车前往天水印刷;与同好结队进洞窟临摹、向老先生虚心求教,成为他最珍视的治学时光。
1996年,公派赴日进修的机会为赵声良的学术之路打开了新的窗口。为深耕美术史、更精准地解读敦煌艺术,他大胆提出自费攻读博硕学位的想法,即便面临研究院“担心一去不回”的反对,甚至甘愿承担被开除的风险,仍坚持初心不改。在日本的七年间,他白天埋首课堂汲取知识,夜晚辗转于餐厅洗碗、印刷作坊做工赚取学费,最终以优异成绩捧回美术史博士学位。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只为将更系统的学术方法带回敦煌,让千年壁画的光芒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四十载光阴流转,赵声良教授的半生岁月始终与敦煌紧密相连。作为敦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敦煌研究》执行主编,他不仅在历史文献研究中深耕不辍,更以美术史为独特密钥,拆解敦煌艺术的流变脉络:从莫高窟早期壁画的稚拙灵动,到唐代飞天的雍容飘逸,再到五代宋初的细腻写实,他将敦煌美术置于中国美术史的宏观视野中,为观众勾勒出“从敦煌一隅观照中华文明”的学术路径,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敦煌学兼具的温度与深度。
互动问答环节,现场观众围绕“敦煌学的拓展学习该从何入手”“如何将敦煌学艺术融入教育美育”等议题踊跃提问,赵声良教授结合自身实践逐一细致解答,思想的火花在问答交流中不断迸发。签售环节,读者们排起长队,带着对敦煌文化的热爱与敬意,与教授近距离交流,欢声笑语中为这场文化对谈画上圆满句号。
值得关注的是,“西湖遇见敦煌书香艺术空间”作为西湖文旅集团打造的文化创新载体,正以“1+N”模式推动“阅读第一区”建设落地生根——通过1个高品质书香空间为核心,融合N种艺术文化传播方式,实现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自“遇见大家”文化讲坛暨“溪湖汇”政协委员大讲堂开设以来,已多次邀请敦煌领域及艺术领域专家学者举办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文化爱好者汇聚于此,逐步成长为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敦煌文化与江南文化交流中心。
当宋韵茶席邂逅数字敦煌,当西湖绸伞碰撞飞天纹样,这座新型文化空间正书写着文明互鉴的杭州答卷。未来,“西湖遇见敦煌书香艺术空间”将继续推出更多高品质文化活动,让敦煌文化的厚重底蕴与江南文化的温婉灵秀持续交融激荡,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中华文明的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王翰琳)
政协要闻